成书背景
内容简介
全书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载录其专题发挥之医论五十九篇。卷一列天道、人道两部,探讨《内经》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及脏腑经络等医学理论;卷二载脉法、针刺、病能三部,分别考究《素问》与《灵枢》中的脉诊、针法以及脏腑、三阴三阳岁气主病、奇经八脉之病候病机;卷三卷四为述病部,将《内经》散见之病症合而述为病情八章,总以阴阳虚实为辨,溯病源、审病势、察始终而揆逆顺,俾后学得所指归。书末附有“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醇阴阳藏府虚实论治”。本书之特点有二:其一,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以经解经、随文诠释及辑注类纂等传统研究方式,采取以《内经》学术理论体系为框架的分部类从方式专题阐发经旨奥义,使其研究心得与《内经》旨意相互渗透而浑然一体;其二,对《内经》运气学说、脏腑病机、奇经八脉诸理论的阐发,特别注重结合临证体验而加以贯穿会通,每多发前人所未发者。如其论天道阴阳之变,则有气交外感主病之疏,强调外有运气之感,原各有内气之应,非可止以外邪治之;其论五行,相制为生,则有五脏五主之论,主张养心莫若补肾、保肺莫若宁心、调肝在于敛肺、扶脾在于达肝、滋肾在于保脾,使相克之道转而相生;其论神机,更有神转不回之论,分别从阴阳开阖、四时五行、脏腑授气相生、经络营卫运行等方面阐发其出入机转,强调于此察病而观其死生间甚,思过半矣;其述诸脏病能,更有肝衰与亢则为诸脏残贼之说,强调肝之有余非有余,力斥“肝无补法”之谬,等等。
流传版本
书评序言
题辞
儒可无用乎?耳目心思等之木石,百年为可悼也。儒可有用乎?兵刑钱谷绍之职司,一时为可鄙也。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求所谓卓然自命,上不溷君王而下不委诸草莽者,其在岐黄之业乎?夫岐黄之业,谈何容易。不知阴阳消长之理者,不可与言医;不知死生变化之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草木虫鱼邱陵牝牡之性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古今异宜刚柔互用应变合于秒忽者,不可与言医。若是则五经四子之书,医之宗旨也;二十一史前后成败君臣兴废之所由,医之证据也;与夫诸子百家零星传记杂出于饮食药石之书,医之杂俎也。宰相须用读书人,国医须用读书人。如是而儒之一生,无用不等之木石,有用不缀之职司,休德令闻而擅其美,岂不重赖夫医也耶?医之不可易言,儒之不可易言也。余性鄙寡交,不乐轻与人,人不屑吾与。犹忆总角时,郡中得交罗君淡生,即今之东逸也。探所得细绎胸中经史衮衮可听,旁及古文本学,皆可法知其非常人。未几陵谷变迁,隐见于烟雨蓬茨之下,名可得闻,迹不可得见,如是者三十年。君之读书乐道,视壮年又何如?而《内经博议》诸书出矣。人谓与东逸先生同时朝夕讨论不倦,所重岂在区区。余曰:“儒之无用者如彼,有用者又如此。百岁而后,其欲尚有东逸者,非博议诸书,又焉足千古哉?”
友弟石年赵汝揆拜书
影响评价
章节目录
卷之一天道部
天地阴阳大论
其气三论
六节五制生五论
正六气说
为运为气五六说
五运说
司天说
地上三阴三阳说
天道或问五则
天道六气中见论
地理六节位下六承论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
卷之一人道部
人道大阴阳疏
心肾论
君相二火论
卫气论
五脏五主论
五脏苦欲论
六腑说
太冲三焦论
奇经八脉原
二十七气疏
十二经不并拈说
卷之二脉法部
脉原
脉诊总论
胃脉论
诊法论
附论一
附论二
附论三
卷之二针刺部
十二原脏井木腑井金释
十干纳脏腑之谬辨
卷之二病能部
手太阴肺脏病论
手少阴心脏病论
足阳明胃腑病论
足太阴脾病论
足少阴肾脏病论
足厥阴肝脏病论
太阳经络及膀胱病论
气交外感病论
厥阴岁气病疏
少阴岁气病疏
太阴岁气病疏
少阳岁气病疏
阳明岁气病疏
太阳岁气病疏
奇恒病论
冲病论
任病论
二维病论
带病论
卷之三述病部上
阴阳第一
虚实第二
寒热顺逆第三
风寒邪气热病第四
卷之四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疟痿咳病第六
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附录
张子和九气感疾论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