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之中医养生疗法――刮痧常见问题

xuanhujiaoyu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医师承之中医养生疗法――刮痧常见问题。

  刮痧疗法又称“砭法”,是传统的中医调理手段,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书中记载的“砭、针、灸、药”四法之一。砭法由于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材料,只需要双手或者刮痧板,并且只要懂得医理和经络就能随时随地为人们治病,因此是最方便的调理手段,被古人列为四法之首。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也是刮痧疗法的基本原则。从表面看,刮痧虽无直接补益或泻邪的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补泻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刺激,即可起到促进或抑制机体功能的作用,其本质属于补或泻的范畴。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固然与腧穴的调理作用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刮痧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的方向、刮痧的次数等因素,是依靠补泻手法来实现的。因此刮痧并非只有泻没有补,而是因手法有异。

  很多人争议刮痧是损伤毛细血管造成的皮下出血,那么为什么有的地方不出痧呢?为什么每刮一次出痧都会减少呢?中医认为,刮痧时体内致病因素由经络溢出,积聚皮下,出现形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成片,或融合的“痧”,也称“痧毒”。痧是渗出于脉外含有毒素的离经之血,出痧的过程是排毒的过程。

  西医认为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细菌、病毒的侵害,产生毒素、毒性物质,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潴留而成为危害机体健康的内毒素。这些毒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以至于黏膜、肌肤之下充血或出现充血点。这与中医对刮痧机理的认识不谋而合。

  临床发现,健康人刮痧后不出痧,一些有潜伏病变的人则会出痧。一般会因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不同,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也不同。同一种病症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又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与经脉循行分布、全息穴区及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认为出痧是排毒的过程,那是不是出痧越多就越好呢?刮痧时我们要求“徐而和”的手法,操作时通过透皮入骨的手法达到临床效果。切忌使用暴力手法强行出痧,但也忌讳仅仅在皮肤表面刮拭,这样不但没有调理效果,还会形成表皮水肿、皮肤破损。每一板刮拭都应速度均匀、力度平稳,避免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的现象。一些肥胖、肌肉发达或是气血不足者不易出痧,腹部头面部等部位也不易出痧,因此不可盲目暴力刮痧。现在美容院的所谓仪器刮痧,刮拭后全身通红,每个部位都是一模一样的痧象,且在刮拭过程中未做到辨证、循经,是不可取的。

  痧痕是指刮拭皮肤后所出现的各种皮肤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痧痕对疾病的诊断、调理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注意事项

  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刮痧疗法具有严格的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和适应证、禁忌证等要求,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病情加重,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有出血倾向、皮肤高度过敏、极度虚弱、严重心衰的患者均应禁刮或慎刮。调理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进入人体,不但影响刮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正常情况下冬季毒素会藏在人体的深处,到了夏天开始上浮,在夏天选择刮痧对于体表能够有更好的良性刺激,能够更好的疏通经络、祛除身体里面的寒气,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每天刮痧的时间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但时间不能超过晚上的9点,因为晚上9点之后人体的肝胆都要开始排毒,如果刮痧的话会影响到自身的排毒效果。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中医师承培训班学员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中医师承之中药常识――灵香草

下一篇: 中医师承之中医养生――当归的养生保健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