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耳蕨的用法_对马耳蕨的功效作用_对马耳蕨的注意事项| 中草药学习功效与炮制介绍

xuanhujiaoyu

对马耳蕨

本词条由 线上中药查找

对马耳蕨,中药名。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Polystichumtsus-simense(Hook.)J.Sm.的根茎或嫩叶。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常用于痢疾,目赤肿痛,乳痈,疮疖肿毒,痔疮出血,烫火伤。

中文名称

对马耳蕨

拉丁文名

Polystichumtsus-simense(Hook.)J.Sm.

别名

毛脚鸡、蕨萁、线鸡尾

道地产区

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归心、脾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痢疾,目赤肿痛,乳痈,疮疖肿毒,痔疮出血,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主治痢疾,湿热腹痛,下肢疖肿。”

2、《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痈疮肿毒,烫火伤,痔疮出血。”

3、《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治目赤肿痛,各种肿毒初起,乳痈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目赤肿痛:对马耳蕨根茎(去鳞片)30g。水煎,加适量白糖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附注

~对马耳蕨之根茎在河南作贯众入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茎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集较好。挖出后除去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嫩叶春季采集,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长35-50cm,基部为短而直立的根状茎,连同叶柄被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披针形鳞片,叶柄禾秆色。叶片披针形,二回羽状,长15-30cm,宽8-15cm,基部不变狭,先端尾状渐尖;羽片厚纸质或革质,15-20对,镰状披针形,中部以下的长3.5-6cm,基部宽1-1.5cm,具刺状小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或二叉,直达叶缘。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圆盾形。气微。以带根状茎,叶多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

形态特征

对马耳蕨,又名马祖耳蕨。植株高30-50cm。根茎近直立,与叶柄基部被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30cm,禾秆色,向上疏生黑色线形鳞片;叶片披针形,长15-30cm,宽8-15cm,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羽片镰状披针形,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与叶轴平行,通常浅裂,向上的小羽片边缘有刺状尖齿,裂片上有羽状脉,小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圆肾形。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道地产区

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或岩石缝中。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