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皮的用法_蟾皮的功效作用_蟾皮的注意事项| 中草药学习功效与炮制介绍

xuanhujiaoyu

蟾皮

本词条由 线上中药查找

蟾皮,中药材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胀的功效。主治痈疽,肿毒,瘰疬,湿疹,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

中文名称

蟾皮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动物

声明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水消胀。
主治
痈疽,肿毒,瘰疬,湿疹,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用敷贴;或干品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饮片新参》:“表热及虚胀者忌用。”

化学成分

主含华蟾素、胆甾醇、南美蟾毒精、远华蟾毒精、沙蟾毒精、壬酸、癸酸等。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华蟾素(cinobufotalin)是从中华大蟾蜍全皮中提取的水溶性制剂。华蟾素可显著升高正常与免疫抑制及致敏小鼠血清lgG的含量,对体液细胞及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促进作用。腹腔注射0.1ml/只华蟾素注射液,连续14d后可明显地提高白细胞总数,增加小鼠的lgG含量和家兔的抗“H”凝集效价的提价,但对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只可增加19%。腹腔注射给予10ml/(kd.d)×7d则华蟾素对正常小鼠血清lgG含量没有影响,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同时还发现,华蟾素对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减少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lgG降低有缓解和对抗作用,亦可提高在抗原刺激下的机体血清lgG抗体水平。

2、对乙型肝炎的抑制作用:华蟾素能明显抑制DHBV的复制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以1ml/kg和3ml/kg华蟾素肌内注射给予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麻鸭,3ml/kg华蟾素对鸭肝病理有明显改善,但有3只麻鸭血清DHBVDNA含量在停药后略有回升,提示药物未能完全抑制DHBV直至破坏病毒超螺旋结构,同时临床观察和采用2215细胞体外试验均发现,华蟾素抗DHBV疗效随用药剂量增加而提高。

3、抗癌作用:口服给予20g/kg华蟾素显著抑制小鼠肉瘤(S180)、小鼠肝癌实体型(Heps)、小鼠网织细胞瘤(L2)等肿瘤生长,抑制率达30%以上;而8g/kg及3g/kg华蟾素对3种瘤株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同时小鼠背毛柔润光泽、体重增加比空白组、环磷酰胺组明显,表明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强弱与剂量有一定的量效关系,亦提示它在抑瘤同时,不伤害正常细胞。另有报道复方蟾皮胶囊具有辐射增效和一定程度的防御放射引起的副作用。从新鲜蟾皮中提得的阿瑞那蟾蜍精10μg对小鼠P388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52%。

4、升高血压作用:300μg阿瑞那蟾蜍精可使大鼠血压升高5.33kPa(40mmHg),维持40min;当用100μg时血压升高3.33kPa(25mmHg),维持了12min。

毒理作用

腹腔注射华蟾素注射液20.4mg/kg(相当于临床用量500、100倍),隔日给药1次,间隔6d称体重1次,共计20d,未发现心电图和组织学有明显改变,但血检时,发现大剂量组有血小板数略升高及白细胞数略降低现象,两剂量对发育中大鼠的平均体重增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华蟾素应用时在剂量和疗程长度上仍需绐予一定的注意且需继续观察研究。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贴大毒,能拔毒,收毒。”

2、《本草求原》:“贴疮瘰,艾灸。”

3、《饮片新参》:“退疳热,杀虫消蛊,祛湿解毒。”

4、《中国动物药志》:“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指头红肿生毒:活蟾一只生剥皮,将皮外面向患处包好,明日其毒一齐拔出。或发背、对口等症,毒忽收,内如又起,再贴。切记不可将其皮里面着肉,即咬牢难揭。凡痘疹后回毒,亦可用此治。(《行箧检秘》)

2、治一切疱疹、湿疹、痤疮:制蟾蜍皮12g,甘草3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3、治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内烧熏挺处。(《纲目》引孙思邈方)

4、治早期子宮颈癌:干蟾皮15g,凤尾草、莪术各30g,山慈姑9g。水煎服。每日1帖。

5、治早期鼻咽癌:干蟾皮、苍耳子、炮山甲各9g,夏枯草、蜀羊泉、海藻各15g,蜂房、昆布各12g,蛇六谷、石见穿各30g。水煎饮,每日1帖。(6-7方出自《虫类药的应用》)

附注

蟾蜍自然蜕下来的表皮,亦名蟾皮,由于很薄,故又称为蟾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先采去蟾酥,然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平板状,厚约0.5mm,头部略呈钝三角形。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外表面粗糙,背部灰褐色,布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色较深;腹部黄白色,疣点较细小。头部较平滑,耳后腺明显,呈长卵圆形,八字状排列。内表面灰白色,与疣点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黑色浅凹点。较完整者四肢展平后,前肢趾间无蹼;后肢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质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麻。

本品以片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蟾蜍科蟾蜍属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
形态特征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肢长而粗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后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之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变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掌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分布区域
1、中华大蟾蜍: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2、黑眶蟾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东北、宁夏等地。销全国各地。
人工制造
1、生活习性:喜隐蔽于泥穴中、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存的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2、繁殖技术: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蝌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以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卵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18-24℃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若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d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3、饲养管理: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密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d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动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粪、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成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