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的用法_地榆的功效作用_地榆的注意事项| 中草药学习功效与炮制介绍

xuanhujiaoyu

地榆

本词条由 线上中药查找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ü et Li的根。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血热便血,痔血,崩漏证,水火烫伤,湿疹,疮疡痈肿等。

中文名称

地榆

拉丁文名

Sanguisorbae Radix

别名

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水橄榄根、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蕨苗参、红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黄瓜香

性味归经

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地榆、地榆炭)

功效作用

功能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

主要用于血热便血,痔血,崩漏证,水火烫伤,湿疹,疮疡痈肿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注意事项

1、地榆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

2、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3、地榆药液经高压消毒后,其抑菌力明显减弱,甚至丧失。

化学成分

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药理作用

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

2、对实验性烧烫伤的收敛作用: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

3、抗炎作用:地榆能抑制甲醛性足跗肿胀及巴豆油合剂诱发的小鼠耳壳致肿。对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肤微血管通透性增强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棉球肉芽肿的增生,促进伤口愈合,具有抗炎消肿作用。

4、止吐作用:地榆煎剂对鸽静脉注射洋地黄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

5、抗菌作用: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与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等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抗瘤作用:地榆水、乙醇、甲酸提取液,抑瘤率达50%。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明显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0.29g/kg和2.17±0.49gkg。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20ml/kg,共1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

2、《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相关配伍

1、地榆配茜草:地榆性沉降下行,善治下焦的出血证;茜草凉血清热止血。两药配用,适用于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

2、地榆配黄柏:地榆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黄柏苦寒坚阴,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退虚热。两药配用,滋阴退热,解毒除湿。适用于水火烫伤,皮肤湿疹等。

鉴别用药

1、生地榆与地榆炭:地榆炮制后,鞣质含量降低。生地榆凉血止血,但以凉血为主随配伍不同具有清热、利湿止带、解毒敛疮、凉血止痢的作用,用于湿热内阻,赤白带下,热毒疮疡,腹痛下痢等。地榆炭收敛作用强于生地榆,具有凉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用于肠风下血,尿血淋痛,尿道刺痛,崩漏等;还可解毒敛疮、生肌,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等。

2、地榆与紫珠:二药均具有凉血止血,解毒疗疮之功,用于各种出血证和疮痈肿毒但地榆味苦、沉降,酸涩收敛,微寒清热,具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功,以凉血止血为主,善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多种下部岀血证。紫珠性凉泄热、味涩收敛、主入肝经血分,具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作用,以收敛止血为主。另外,地榆解毒生肌敛疮作用显著。

相关药品

止血灵胶囊、消痔软膏、创灼膏、烫伤油、皮肤康洗液。

相关方剂

地榆汤(《圣济总录》)、清肠饮(《辨证录》)、地榆丸(《普济方》)。

药膳食疗

地榆炒石耳:

1、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凉血止血、降压清肺。

2、原材料:地榆150克。干石耳30克,葱花30克,花椒粒3克,香油15克盐、酱油、味精、色拉油各适量。

3、做法:干石耳去杂质、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內放色拉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白酱油合炒至熟,放味精、香油铲匀,起锅即成。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播种2、3年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

1、地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除去残茎,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3、醋地榆:取地榆片,加醋拌匀吸尽后放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醋10kg。

4、酒地榆:取地榆片,加白酒拌匀,吸尽后放入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盐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内老黄色,喷洒盐水炒匀,取出晾干。每地榆片100kg,用食盐3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地榆炭、制地榆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地榆炭散热防复燃。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

地榆: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细胞长圆形。韧皮部有裂隙。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纤维非木化,初生木质部明显。薄壁细胞内含多数草酸钙簇晶、细小方晶及淀粉粒。

绵地榆:栓内层内侧与韧皮部有众多的单个或成束的纤维,韧皮射线明显;木质部纤维少。

地榆粉末灰黄色至土黄色。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较钝,直径18-65μm。淀粉粒众多,多单粒,长11-25μm,直径3-9μm,类圆形、广卵形或不规则形,脐点多为裂缝状,层纹不明显。木栓细胞黄棕色,长方形,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块状物或油滴状物。导管多为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3-60μm。纤维较少,单个散在或成束,细长,直径5-9μm,非木化,孔沟不明显。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绵地榆粉末红棕色。韧皮纤维众多,单个散在或成束,壁厚,直径7-26μm,较长,非木化。

2、取本品粉末2g,加10%盐酸的50%甲醇溶液50ml,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用盐酸饱和的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乙酸乙酯-甲酸(6∶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1、地榆: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著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2、长叶地榆: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cm,直径0.5-2cm。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饮片性状

1、地榆:参见药材性状。

2、地榆炭:形如地榆片,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3、醋地榆:表面棕褐色,微有醋气。

4、酒地榆:表面棕褐色微有酒气。

5、盐地榆:表面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味微咸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地榆、长叶地榆。

形态特征

1、地榆: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茎直立,有稜,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cm,宽0.5-3cm,顶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稀急尖的锯齿,两面绿色,无毛(因为叶子外貌很像榆树叶子,所以称之为地榆);茎生叶较少,小叶片有短柄至几无柄,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顶端急尖;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茎生叶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通常长1-3(4)cm,横径0.5-1cm,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质,披针形,顶端渐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萼片4枚,紫红色,椭圆形至宽卵形,背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纵稜脊,顶端常具短尖头;雄蕊4枚,花丝丝状,不扩大,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子房外面无毛或基部微被毛,柱头顶端扩大,盘形,边缘具流苏状乳头。果实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外面有斗稜。花果期7-10月,果期9-11月。

2、长叶地榆: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1、地榆: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西南、西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2、长叶地榆: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甘肃等地。

道地产区

前者地榆产于我国南北各地,长叶地榆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生长环境

1、地榆:生于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

2、长叶地榆: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北方栽培幼龄植株冬季不需要覆盖防寒。生长季节4-11月,以7、8月生长最快。以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栽培为好。种子发芽率约60%,如温度在17-21℃,有足够的湿度,约7d左右出苗。当年播种的幼苗,仅形成叶簇,不开花结子。翌年7月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繁殖方式

主要用种子和分根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分秋播和春播两种。秋播多在8月中、下旬,春播多在3、4月播种。条播,行距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1h㎡播种量15-22.5kg。如遇土壤干旱需进行浇水,约2星期出苗。在早春干旱地区,亦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

2、分根繁殖:早春母株萌芽前,将上年的根全部挖出,然后分成3-4株不等,分别栽植。每穴1株,株距35-45cm,行距60cm。

病虫防治

1、病害有白粉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以勤除杂草,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方法来预防。

2、虫害有金龟子,为害期间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浇灌防治幼虫。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