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的用法_蟑螂的功效作用_蟑螂的注意事项| 中草药学习功效与炮制介绍

xuanhujiaoyu

蟑螂

本词条由 线上中药查找

蟑螂,中药名。为蜚蠊科大蠊属动物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innaeus)、澳洲蜚蠊Periplanetaaustralasiae(Fabricius)、蜚蠊属动物东方蜚蠊BlattaorientalisLinnaeus.的全体。动物美洲大蠊,分布于我国北方各地;动物东方蜚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动物澳洲蜚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散瘀,化积,解毒之功效。主治症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痈疮肿毒,虫蛇咬伤。

中文名称

蟑螂

拉丁文名

Periplanetaamericana(Linnaeus)

别名

蜚、蜚蠊、飞蟅、负盘、石姜、滑虫、茶婆虫、香娘子、赃郎、偷油婆、酱虫

道地产区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入肝、脾、肾经

毒性

有毒《别录》

药材分类

动物

声明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化积,解毒。

主治

症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痈疮肿毒,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g(或1-3只);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形亦似?虫而轻小能飞,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有两三种,以作蠊姜气者为真,南人亦啖之。”

2、《蜀本草》:“图经云:金州、房州等山人啖之,谓之石姜,多在林树间百十为聚。”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臌胀,蟑螂一个(焙干),萝卜子一撮。共炒为末,好酒吞。(《纲目拾遗》引《周益生家宝方》)

2、治症瘕积聚,蟑螂(炙),研末。每服1.5g,以马鞭草、大蓟各30g,煎浓汁冲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3、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翘,新瓦焙干,常与食之。(《百草镜》)

4、治无名肿毒,蟑螂十个,盐一撮。同捣烂敷之,留头。(《慈航活人书》)

5、治疔疮,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围,露出头。(《纲目拾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夜间在厨房、墙角、坑边、仓库等处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焙干研末。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美洲蜚蠊,本品呈椭圆形,较大,长4.3-5.5cm。体红褐色,背腹扁平,头小,向腹面倾斜,触角1对,长线状,复眼发达,肾形,单眼2个。前胸扩大如盾状,盖于头上;前胸背板中央有2个互相连接的大黑斑,边缘有黄色宽带纹。足3对,侧扁,基节宽大,腿节和胫节上具刺,跗5节,末端有2爪;翅2对,膜质,前翅小,后翅大,掩盖腹端;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质松脆,易碎。气微腥,味微咸。

(2)东方蜚蠊,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cm,外表面深褐色,有油状光泽。

(3)澳洲蜚蠊,形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体褐棕色,体长约3.5cm。

饮片性状

成粉状,深褐色,有特异臭气。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蜚蠊科大蠊属动物美洲大蠊、澳洲蜚蠊、蜚蠊属动物东方蜚蠊。

形态特征

1、美洲大蠊,体长4-5厘米,椭圆形而扁,红褐色,有光泽。头小,隐于前胸下,触角鞭状,超过翅的末端。前胸背圆形。翅发达,盖过腹部的末端,前翅较小,叶状,革质,有赤褐色的翅脉。后翅大,膜质,扇状。足长而侧扁。腹部各节后缘浓赤褐色。尾端有2长2短的尾毛,司嗅觉功用。 2、东方蜚蠊,体中型,长约25毫米,全身黑色或暗褐色,前胸背板颜色一律;有短翅,雄虫不到腹部后端;雌虫只有1对小片。 3、澳洲蜚蠊,形态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浅褐棕色,全长约3.5厘米。特点为:前翅基部的外侧边缘有明显的黄色宽纹带,触角短,不超过翅的末端。

分布区域

动物美洲大蠊,分布于我国北方各地;动物东方蜚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动物澳洲蜚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道地产区

动物美洲大蠊,分布于我国北方各地;动物东方蜚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动物澳洲蜚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生长环境

多栖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喜食菜、饭及液体食物,取食时,每排出粪便及分泌恶臭的液体。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