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俞穴_膏肓俞穴的效果作用|

xuanhujiaoyu

膏肓俞穴

膏肓俞,经穴名。出自《千金》。别名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5胸神经后支。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盗汗、羸瘦、肩胛痛。斜刺0.5-0.8寸。此穴多用灸法,每次7-15壮,或温灸15-30分钟。

名称

膏肓俞穴

别名

膏肓

出处

《千金》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盗汗、羸瘦、肩胛痛

功能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操作

斜刺0.5-0.8寸

名词释义

心下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在应肺之魄户与应心之神堂之间,为膏脂、盲膜之气所转输之处。又喻疾隐深难知为“病入膏肓”,是穴主治之,故名。

功能作用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定位

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5胸神经后支。

详细主治

1、咳嗽、气喘、肺痨等肺系虚损病证。

2、健忘、遗精、盗汗、羸瘦等虚劳诸证。

3、肩胛痛。

详细操作

俯伏,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旁开后正中线8寸处取穴。斜刺0.5-0.8寸。此穴多用灸法,每次7-15壮,或温灸15-3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乳腺炎、神经衰弱、胃出血、梦遗失精、健忘、呕吐、久病体弱,多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2、现代研究,膏肓为一切血症常用穴,可增加红细胞数。有人报道,治疗恶性贫血,五日后红细胞由100万/mm3上升至337万/mm3。对人工放血造成贫血状态的家兔,针“膈俞”、“膏肓”都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膏育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有调整支气管作用,使支气管痉挛缓解。

配伍

1、配三里穴、涌泉穴治杂病。

2、灸膏肓穴、肺俞穴治久嗽。

3、配肩井穴治肩背痛。

4、配肺俞穴、四花穴治传尸骨蒸、肺痿。

5、配白劳穴治虚劳。

附注

1、《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姬㺕)疾病,求医于秦。秦伯(秦桓公)使医缓(缓,医者之名,或谓姓高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竖子(儿童),曰:“彼(指缓)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指灸法火攻)之不可,达(指针刺)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通馈)之。”

2、《千金方》“论日: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又:此(穴)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

3、《灸膏肓腧穴法》:“叶余庆,字元善,平江人。自云:“尝病瘵疾,其居对桥,而行不能度。有僧为之灸膏肓穴,得百壮。后二日,即能行数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强。”

相关论述

1、《千金》:“膏肓俞无所不治。”

2、《经穴释义汇解》:心附著于脊之第五椎。膏肓在第四推下,近五椎上,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临心。心下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处心隔之间,为膏脂,肓膜之气所输;又喻疾在肓之上,膏之下,针药不能及,而以此穴灸之,即能见效,故名膏育,或膏育俞。”

3、《考穴编》:“禁针,犯之极危。”

4、《腧穴命名汇解》:“考膏生于脾,盲根于肾,二者皆发于四椎之旁,穴当其处,因名膏育俞。”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