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不升证的病因_清阳不升证的症状_清阳不升证怎么治疗_清阳不升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清阳不升证

清阳不升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不足,清阳之气不升所表现出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脾胃受损所致。常见于眩晕、耳鸣、耳聋、痿躄、泄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清气不升证

相关疾病

眩晕、耳鸣、耳聋、痿躄、泄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眩晕

多兼见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体倦乏力,畏寒肢冷,食少便溏,多寐,舌苔白腻,脉濡弱、或沉滑等“阳为湿困”的特点。此由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聚,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而致。治宜健脾升阳,燥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2、耳鸣耳聋

临床表现多兼见视物不清,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声低气短,乏力便溏,舌嫩苔厚,脉濡细等“中气不足”症状,此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升阳益胃,方用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

3、痿躄

临床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肌肉消瘦,逐渐加重,食少便溏,面浮而无华,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等“气虚痿”的症状,此由饥饿劳倦,伤及脾胃,脾气不升肺气不布,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泄泻

表现为久泄不止,甚或脱肛,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脘腹闷胀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下陷”的特点,此由脾胃虚弱,运化失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上升糟华之气,反下降而为泄泻”,治宜健脾益气止泄,方用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5、脱肛

临床表现每以脱肛久而不愈,气短乏力,出汗,肢体畏寒,懒言,食不知味等“中气下陷”表现为特点,此由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牌,久泻不止,以致中气下陷,升提失司,治宜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病因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脾胃受损所致。脾阳不升是关键。此外,先天脾胃不足,体质因素(痰湿体质)等,均可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导致清阳不升。

表现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呆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
症情分析
阳虚气陷,不能轻清上达于头目官窍,则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阳虚内寒,故肢冷畏寒;中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肢体困倦;阳虚气运无力,不能鼓运血脉,故脉来细弱无力。

治疗

治法
益气升阳
方药
补中益气汤。
常用中药
人参、黄芪、白术、苍术、升麻、柴胡、陈皮、藿香、砂仁、羌活、甘草、茯苓等。
转归预后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脾的清阳不升,可导致胃的浊阴不降,出现胸闷,腹胀,大便溏,小便少及头重体倦,食少纳呆,甚则尿闭,水肿,舌苔浊腻,脉弦滑等。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