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症状
1、症状
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伴有哮鸣音。严重者呈强迫坐位喘坐呼吸,甚至出现发绀等;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样痰。部分患者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哮喘症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可缓解或自行缓解。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哮喘的特征之一。有些患者可在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2、体征
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听诊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时,哮鸣音可不出现。
3、并发症
(1)急性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
(2)长期反复发作和继发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原因
1、遗传因素
哮喘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
2、变应原
(1)室内外变应原:尘螨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室内变应原,也是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病原因。尘螨存在于皮毛、唾液、尿液与粪便等分泌物里。真菌亦是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的变应原之一,特别是在阴暗、潮湿以及通风不良的地方。花粉是最常见的引起哮喘发作的室外变应原。
(2)职业性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有谷物粉、面粉、木材、饲料、茶、咖啡豆、家蚕、鸽子、蘑菇、松香、活性染料、过硫酸盐、乙二胺等。
(3)药物:阿司匹林、普萘洛尔、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和一些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等是药物所致哮喘的主要变应原。
3、诱发因素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吸烟、呼吸道病毒感染、妊娠、剧烈运动及气候转变;多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气、蒸馏水雾滴等都可诱发哮喘。此外,精神和心理因素亦可诱发哮喘。
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就医
1、哮喘发作时,使用常规控制手段不能起效;
2、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缺氧;
3、咯血、咯血痰;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应立即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1、反复发作咳嗽、喘息,甚至能听到吹哨声,咳大量白痰等疑似哮喘表现;
2、哮喘发作较以往频繁、症状趋于加重、使用药物的次数和量增加;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尽快于呼吸科就医咨询。
1、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病情平稳者最好提前挂号。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2、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3、您出现这种症状有什么诱因吗?
4、您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繁吗?
5、有没有什么因素会加重或减轻您的症状?
6、您有被诊断患有其他疾患吗?
7、您家里有人跟您有类似的症状吗?
8、您有发现对什么过敏吗?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在日常中我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医生可能首先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同时检查血常规和X线,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等。
1、血液检查
(1)外周血变应原特异性IgE增高结合病史有助于病因诊断,血清总IgE测定对哮喘诊断价值不大,但其增高的程度可作为重症哮喘使用抗IgE抗体治疗及调整剂量的依据。
(2)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痰液检查
痰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血气分析
哮喘发作时可有不同程度低氧血症,若气道堵塞严重,在PaO2下降的同时尚有PaCO2升高,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缺氧严重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通气功能检测
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流速指标显著下降。
2、支气管激发试验
用以测定气道反应性,证实气道高反应性的存在。常用吸入激发剂为乙酰甲胆碱、组胺。吸入激发剂后其通气功能下降、气道阻力增加。
3、支气管舒张试验
用以测定气道气流的可逆性。常用吸入型的支气管舒张药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
4、PEF及其变异率测定
PEF可反映气道通气功能的变化。哮喘发作时PEF下降。昼夜PEF变异率≥20%,则符合气道气流受限可逆性改变的特点。
诊断
通过详询患者的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多可进行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常需排查是否存在过敏性肺炎、类癌综合征、肺栓塞等情况。
1、主要考虑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心力衰竭,多发性细小肺栓子偶然也可引起哮鸣音。
2、过敏性肺炎的病人表面上与哮喘有临床相似性,但在接触致敏物质后,通常有更多的全身症状而无哮鸣音,除非是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3、继发于恶性肿瘤,主动脉瘤,支气管内膜结核或结节病的支气管阻塞病人,偶然可存在哮鸣音。
4、由声带功能失常导致的上气道阻塞,可通过发作时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加以诊断。
5、其他可类似哮喘的罕见疾病包括类癌综合征,Churg-Stauss综合征和嗜酸细胞性肺炎(包括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和在疾病的某些时期累及肺脏的寄生虫感染)。
6、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必须接受治疗以避免死亡,但如用皮质激素治疗,可导致播散性寄生虫感染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多重感染综合征。
7、通常,哮喘的病史完全不典型即提示其他疾病导致气道阻塞。
治疗
1、适当地使用药物,可使多数病人免于急诊和住院。应根据哮喘的严重度选择药物。
2、急性发作的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可分为轻度(Ⅰ期),中度(Ⅱ期),严重(Ⅲ期)或呼吸衰竭(Ⅳ期)。
(1)Ⅰ期或Ⅱ期:通常用气溶胶支气管扩张剂以压缩空气雾化吸入。成人急性哮喘病人,用沙丁胺醇定量吸入器连接贮雾。
(2)Ⅱ期:成年病人急性发作,48h内可给予皮质激素。应测定动脉血气,特别是如果病人对吸入β2-激动剂无效时,有严重窘迫或恶化时,或发作的程度不能肯定时。
(3)Ⅲ期:病人应立即测定动脉血气。并应使用氧气面罩持续吸入沙丁胺醇雾化溶液。如果病人持续严重窘迫,应持续滴注氨茶碱,必须监测血清茶碱水平。病人有心力衰竭或肝脏疾病时,或老年病人应特别注意并减少剂量。对使用降低血清茶碱清除率的药物(如西咪替丁、红霉素、环丙沙星)的病人,应减少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适当地给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Ⅲ期病人应予以皮质激素,最经常使用的是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住院的指征有多种,但明确的指征为:病情无改善,进行性疲乏,反复β-激动剂和氨茶碱治疗后病情复发,PaO2明显下降,提示进入呼吸衰竭。许多应该住院治疗的严重哮喘发作病人被从急诊室送回了家里。
(4)处于或接近Ⅳ期的病人:除了β-激动剂和茶碱,还应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于积极的β2-激动剂和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Ⅳ期病人,出现疲劳以及动脉血气和pH进行性恶化,应考虑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这类病人应收治入重症监护室。
由于缺氧和窒息感,许多Ⅳ期病人都可出现极度焦虑。治疗基础呼吸道疾病,包括恰当的02疗是可取的方法,此时尤其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冷静,关怀和支持性的指导。
3、教育
必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越多病人知道哮喘的知识,包括促发因素,何时用何药,如何使用贮雾罐,哮喘加重时越早使用皮质激素哮喘控制就越好。中度至重度哮喘病人家庭监测呼气峰流值结合教育是绝对有用的。当哮喘静止期时,每天早晨测定一次峰流值。如果病人峰流值降至<80%的个人最佳值,则需每日2次测定昼夜变异率。昼夜变异率>20%提示气道不稳定,需重新评价治疗方案。每个病人都要每天记录治疗反应,尤其是急性发作的治疗。
日常
1、维持气道通畅
(1)用药护理:支气管扩张剂,其中吸入治疗具有用量少、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法。
(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诸多的副作用,如二重感染、肥胖等,当患儿出现身体形象改变时要做好心理护理。
(3)吸氧:患儿哮喘时大多有缺氧现象,故应给予氧气,以减少无氧代谢,预防酸中毒氧气浓度以40%为宜。密切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
(4)体位:采取使肺部扩张的体位,可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另外还可采用体位引流以协助患儿排痰。
2、保证休息,并做好心理护理
过度的呼吸运动、低氧血症使患儿感到极度的疲倦,给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利于休息,护理操作应尽可能的集中进行。采取措施缓解恐惧心理,确保安全,促使患儿放松。了解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3、提高活动耐力
协助患儿的日常生活,指导患儿活动,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及紧张的活动。患儿活动前后,监测其呼吸和心率情况,活动时如有气促、心率加快可给予持续吸氧并给予休息。依病情而定,逐渐增加活动量。
4、密切监测病情
持续观察患儿的哮喘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咯大量白粘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及哮鸣音,有无大量出汗、疲倦、发绀及呕吐情况,有无胸廓饱满、呈吸气状,叩诊时有无过度反响,听诊全肺有无哮鸣音,当呼吸困难加重时有无呼吸音及哮鸣音的减弱或消失、心率加快等。另外应密切监测患儿是否有烦躁不安、气喘加剧、心率加快、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及血压等情况。警惕心力衰竭及呼吸骤停等合并症的发生,同时还应警惕发生哮喘持续状态,若发生哮喘持续状态,应立即吸氧并给予半坐卧位,协助医师共同处理。
5、健康教育指导
呼吸运动可以强化横膈呼吸肌,在执行呼吸运动前,应先清除患儿鼻通道的分泌物。
预防
1、一级预防
旨在通过祛除危险因素而预防哮喘。
2、二级预防
是在无症状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哮喘病情发展。
3、三级预防
积极地控制哮喘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