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发黄的病因_面色发黄的症状_面色发黄怎么治疗_面色发黄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面色发黄

面色发黄多是由某些躯体疾病引起,导致面部皮肤无光泽,过黄过暗,甚至呈现蜡黄、枯黄色,常见于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脾胃病变等,有时也可因饮食、药物等导致。我国的肤质特性是肤色略偏黄,微带红润且稍有光泽。

其它名称

面黄、脸黄、脸色发黄

主要病因

肝胆疾病、溶血、气血不足

常见症状

面部皮肤暗淡、发黄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检查、尿常规、便常规、超声、CT、MRI、经皮肝穿胆管造影、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超声、肝穿刺活检、腹水检查、腹腔鏡检查

发病部位

皮肤,面部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急诊科

症状

典型表现

1、长期面色发黄者,常见于黄疸,患者还可有皮肤、白眼球等部位发黄、尿液发黄、皮肤瘙痒等表现。

2、如伴持续性低热,提示肝炎的可能;如果出现高热(体温常常高于40度),提示肝脓肿的可能。

3、如伴有反复右上腹疼痛,常提示肝胆疾病;如果腹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提示结石以及寄生虫的可能。

4、有时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等;若是出现腹部增大,甚至晃动有水声,则提示可能有腹水。

原因

总述

现代医学中,面色发黄最多指各种因素导致的黄疸。中医有“面色萎黄”,多因脾胃虚弱引起。另外,一些食物、药物、不良生活习惯等也能让面色异常。

症状起因

1、西医疾病

(1)细胞性黄疸:由于感染(肝炎病毒、细菌、血吸虫等)、服用药物、大量饮酒等原因,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而出现黄疸。

(2)阻塞性黄疸:由于肝脏炎症、胆管结石、肿瘤压迫或者寄生虫等,导致胆汁排出受阻使胆汁淤积而出现黄疸。

(3)溶血性黄疸:由于各种原因(输血、药物、烧伤等)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异常,或者红细胞破损,导致溶血的发生,而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由于先天性的代谢障碍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而导致黄疸出现。

(5)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新陈代谢能力差,不稳定,当生成了较多的胆红素后,容易出现黄疸。

(6)其它:钩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易造成面色枯黄,俗称“黄胖病”,它是由于钩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并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所引起的,严重时可能引起发育障碍和心脏功能不全。

2、中医病因

中医有“面色萎黄”,指面部呈现枯萎晦黄的病色,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所致。

3、其它

(1)食物因素:过量食用某些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橘子汁、空心菜、甘蓝菜、韭菜、油菜、芒果等,由于这类食物富含胡萝卜素,过多地摄入体内,肝脏来不及将其转化成维生素A,多余的胡萝卜素就会随着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使皮肤发黄,其中以手掌、足底最为明显,其次是面部、耳后,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皮肤。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带有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等。

(3)卫生不良:皮肤清洁不及时彻底,堆积在皮肤表面的油腻、老旧角质及污垢如不及时清除掉会引起皮肤发黄。

(4)紫外线照射:经常暴露在阳光下,不注意防晒者,可使皮肤暗黄。

(5)体内毒素积累: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疲劳、紧张或其他生理原因,都会导致人体出现代谢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致使人体的废物长期停留在体内,并经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的不同器官,从而进入体内引发各种疾病,出现记忆力衰退、疲劳、面色灰黄、便秘、痔疮和内分泌失调、肥胖等。

(6)化学因素:品质低劣的护肤品中含有的铅、汞等有害化学物质,亦可令肤色变黄变深。

(7)年龄因素:人到中年以后,身体机能开始衰退,消化和代谢功能变差,很多人逐渐出现面色暗沉、发黄表现。

常见疾病

病毒性肝炎、胆结石、肝硬化、钩虫病、新生儿黄疸、溶血性黄疸

就医

急诊(120)指征

1、急性高热、寒战;

2、伴皮肤巩膜、黄染;

3、伴急性剧烈腹痛;

4、伴精神萎靡、四肢发冷、嗜睡、昏迷等。

5、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须紧急处理。

门诊指征

1、长期明显面色发黄;

2、伴全身皮肤、眼白黄染,皮肤瘙痒;

3、伴尿液发黄或发红;

4、伴反复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异常肿块、腹围增大、消化不良等;

5、伴发热、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嗜睡、食欲下降、消瘦;

6、伴新生儿拒食、异常哭闹等;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病情稳定的成人面色发黄可咨询皮肤科,合并消化症状者,可咨询消化内科、肝病科。

2、新生儿应及时儿科就医。

3、急性起病者,及时于急诊处理。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某些检查,尽量穿戴宽松衣物,就诊前一天晚上10点后开始禁饮食。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成人患者,医生会关注:

(1)何时出现的面部皮肤发黄?

(2)近期有无大量进食橘子、胡萝卜等黄色水果蔬菜?

(3)是否还伴有其他表现,如疲乏、发热、食欲减退、寒战、腰痛、腹痛等?

(4)是否有肝病史、胆囊结石病史?

(5)平时有长期饮酒、特殊用药情况吗?

(6)近期有输血吗?

(7)大小便颜色是否正常?

(8)家族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患者?

2、若是新生儿,医生可能问:

(1)新生儿最近检查血液中有多少胆红素?

(2)是否早产、难产、产伤史?

(3)他或她的喂食状况、精神状态如何?

(4)新生儿月龄,有经常晒太阳吗?

(5)新生儿兄弟姐妹是否也患有严重的黄疸?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出现面色发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目前需要做哪些检查?

3、需要住院吗?

4、需要进行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6、如果还患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面色及皮肤黄染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及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帮助排查是否存在机体病变情况,确定面色发黄病因。

体格检查

1、皮肤检查

除面部发黄、皮肤黄染外,某些肝细胞性疾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还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2、腹部检查

主要检查肝脏、脾脏、胆囊的大小质地,有无腹围增大、腹水及腹部静脉曲张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外周血涂片、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血清结合珠蛋白及凝血功能检查,可帮助了解有无溶血、感染等病变。

2、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水平等,可了解肝脏病变情况。

3、甲胎蛋白检查

是一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4、尿常规

检测尿血红蛋白、尿胆原水平。

5、便常规

检测大便颜色、尿胆原水平。

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安全方便,用于鉴别肝内、肝外胆汁淤积的优先方法。

2、腹部CT

对于明确有无胆管扩张、占位有重要参考价值。

3、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对于引起胆管扩张的胆管结石、肿瘤、胰腺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4、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

可了解胆管内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5、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显示胰胆管结构来诊断胆总管结石、胆道良恶性梗阻、胰腺占位等胰胆系统疾病。

6、内镜超声(EUS)

主要用于胆道中下段病变及胰腺病变的诊断。

其他检查

必要时还可进行肝穿刺活检、腹水检查、腹腔鏡检查等辅助诊断。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结果即可明确黄疸的诊断,之后通过完善其他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了解黄疸具体病因,便于进行针对性治疗。

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危象时明显增高,慢性时轻度增高,总胆固醇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无尿胆红素,尿胆原明显增加,粪胆原明显增加,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增高,总胆固醇正常或减少,碱性磷酸酶增加,有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加,粪胆原增加,多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

3、阻塞性黄疸

转氨酶正常或轻中度增高,总胆固醇明显增高,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有尿胆红素,尿胆原减少至无,粪胆原减少至无,多见于胆总管结石和肝、胆、胰肿瘤。

4、假性黄疸

假性黄疸可见于服用阿的平,进食过多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及柑橘等食物。假性黄疸时,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正常。

治疗

预计治疗

治疗前,医生会通过各项检查明确患者病因,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对于伴有肝损伤的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以酌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类、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治疗,以保护肝脏。

2、手术治疗

对于胆道梗阻、肿瘤患者多采用手术方法解除梗阻或切除病变组织。

3、输血治疗

对于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低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酌情进行输血治疗。

4、光照疗法

对于新生儿黄疸,若是黄疸情况较重,或者长时间不退,可以选择光照疗法进行治疗。

相关药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类、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

日常

护理原则

1、饮食护理

饮食均衡,营养协调,肝病患者要遵医嘱限制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积极戒烟禁酒。

2、皮肤护理

对于出现皮肤瘙痒者应注意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切勿搔抓。注意防晒,减少皮肤暴露在紫外线的时间。

3、生活护理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肝炎、胆结石、黄疸、钩虫病等疾病。

2、限制饮酒,最好戒酒。

3、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可遵医嘱同时服用保肝药物,防止对肝脏的损伤。

4、合理饮食,避免过量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