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溏的病因_便溏的症状_便溏怎么治疗_便溏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便溏

便溏,中医症状名,是指大便粪质不实、稀溏而不成形,伴或不伴排便次数增加的表现。同时,患者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本症主要与脾胃运化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有关,可能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和、禀赋不足、年老久病等因素所致。在现代医学中,便溏可见于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肠结核、肠道肿瘤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Loose stools

其它名称

溏泻、鹜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具有遗传性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和、禀赋不足、年老久病、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病

常见症状

大便稀溏而不成形、排便次数增多

检查项目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便常规、便培养、血常规、血液生化、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钡餐X线检查、超声、CT、MRI、胃镜及肠镜检查、病理检查

发病部位

腹部,胃,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急诊科、脾胃病科

重要提醒

建议经常出现便溏或排便次数明显增加者,及时就医接受专科治疗,以免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从而造成病情延误或加重,进而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便溏是临床常见症状,目前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无特发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症状

分类

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便溏主要可分为寒湿内盛证、湿热伤中证、食滞肠胃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肝气乘脾证等证候。

典型表现

大便稀溏而不成形,或呈糊状,或如水样,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伴或不伴有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同时,证型不同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

1、寒湿内盛证

典型表现为大便溏薄清稀,甚则如水样,常伴有胃脘胀闷、食欲下降,腹痛肠鸣,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湿热伤中证

典型表现为大便溏薄、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常伴有腹痛、肛门灼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肠胃证

典型表现为腹痛肠鸣、泻下粪便黏腻不成形、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常伴有脘腹胀满、打嗝有酸腐臭味、食欲下降或拒食等症,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4、脾胃虚弱证

典型表现为大便溏薄反复发作,多于进食油腻、寒冷、坚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气候变化时发作,并可伴有饮食减少、食后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症,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5、肾阳虚衰证

典型表现为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平素常见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腹部喜暖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

6、肝气乘脾证

典型表现为每遇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便出现腹痛便溏、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平素常见情志不畅、胸胁胀闷、食少嗳气、善太息等症,舌淡红,脉弦。

伴随症状

并发症

1、急性便溏如伴有排便次数增多,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脱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急性便溏如治疗不当,也可形成慢性便溏。

3、慢性便溏往往会造成营养成分长期丢失,因此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

原因

总述

在中医理论中,便溏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和、禀赋不足、年老久病等因素有关。在西医角度,可能与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有关。

症状起因

1、中医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便溏,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湿邪最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从而导致食物与水液代谢失常,进而引起便溏。

(2)饮食所伤:由于饮食过量、恣食辛辣油腻、过食寒凉、误食馊腐不洁之物等,都可损伤脾胃及肠道,从而造成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致使清浊不分,进而引发便溏。

(3)情志不和:情志过极均可导致便溏,其中以情志抑郁和思虑过度为多见。由于忧思恼怒、精神紧张可致肝失疏泄,若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可造成脾胃运化及升降功能失调,进而引起便溏。

(4)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都会导致不能受纳和运化某些食物,进而导致便溏。

(5)年老久病:老年人及重病、久病者,脏腑虚衰,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从而造成便溏。日久伤肾,温煦不足,食物不得运化、水液不得输布,进而引起便溏。

2、西医病因

便溏的发生可能由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肠结核、肠道肿瘤等西医疾病所致。

常见疾病

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肠结核、肠道肿瘤

就医

家庭处理

对于因腹部受凉、过食冷饮等原因所致的便溏,如果没有导致排便次数明显增加及明显不适症状者,通常可以通过饮热水、腹部保暖而缓解。

急诊(120)指征

如果便溏如水,暴泄不止,并伴有高热、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少尿或无尿、神志不清、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时,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门诊指征

1、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呈糊状,或呈水样,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2、便溏反复发作或排便次数明显增加。

3、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

4、伴有腹胀、腹痛、肠鸣等症状。

5、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萎黄或淡白。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1、便溏伴有意识改变、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眼眶凹陷等危重症状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便溏伴有排便次数明显增加、便溏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到中医科、中医脾胃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进行咨询。

3、若既往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可考虑到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通常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因此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裤,以免造成不便。

3、通常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尽量在早晨空腹就诊。如病情较急较重,则无需拘泥,应立即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近期有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或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请您描述一下您大便的性状?大便性状改变有多长时间了?

2、您是否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3、您出现这些症状前是否有受凉、感冒、饮食不当、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等?

4、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或加重上述症状?

5、针对这些症状是否有去其他医院就医吗?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有明确诊断吗?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家人有跟你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吗?

7、您平时的健康状况如何?饮食如何?睡眠如何?是否怕冷或怕热?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是如何缓解的?

8、您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便溏?最可能是什么原因?还可能是什么原因?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3、我的情况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是否可以治愈?

4、我需要如何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有风险吗?多久能治好?

5、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7、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随后可根据患者病情,从而完善便常规、便培养、血常规、血液生化、钡餐X线检查、超声、CT、MRI、胃镜及肠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态、姿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必要时还会观察患者粪便等排泄物的性状,从而初步判断病变情况。

2、闻诊

主要包括闻气味和听声音。医生通过仔细辨别患者口腔、身体、排泄物等是否存在异味,以及患者呼吸强弱、语调高低强弱、呼吸快慢,是否有咳嗽、哮鸣、呻吟等异常声响等,从而判断疾病性质和轻重。

3、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患病情况,以及饮食、口味、睡眠、排便等情况,以及是否怕冷或怕热、是否口渴等,同时会询问患者既往的疾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等,从而判断病情和病因。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会通过按触患者腹部,从而了解腹胀、腹痛的情况,同时通过脉诊特征疾病类型。对于三岁以内的小儿多通过食指指纹诊断替代脉诊。

实验室检查

1、便常规

可了解粪便的质地、颜色,以及是否白细胞、红细胞,从而初步确定疾病性质及严重程度。

2、便培养

如为感染所致者,粪便培养可找到病原体,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3、血常规、血液生化

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血糖升高、肝肾功能损伤等。

4、其他

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肠道肿瘤、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疾病都可伴随便溏症状,因此可根据病情进行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1、钡餐X线检查

钡剂是一种造影剂,通过口服钡剂造影或钡剂灌肠造影,有助于判断消化道是否存在病变。

2、超声

有助于判断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是否存在病变。

3、CT、MRI

腹部CT、MRI平扫或增强检查,有助于判断腹腔内组织、器官是否存在病变。

病理检查

对于怀疑消化道肿瘤或腹腔内肿瘤者,可考虑进行病理检查,从而判断疾病性质。

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对于怀疑上消化道病变者,可采用胃镜检查,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胃、十二指肠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变。

2、肠镜检查

对于怀疑下消化道病变者,可采用肠镜检查,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溃疡、占位肿物等。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可由专科医生在病变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从而明确病变性质。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一般即可确定便溏诊断。同时,西医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其原发疾病。在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与泄泻、霍乱、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泄泻

便溏与泄泻都可出现大便粪质稀薄的症状。泄泻必然伴随排便次数明显增加,而便溏可能伴有也可能不伴有排便次数增加。

2、痢疾

便溏和痢疾两者均有大便粪质稀薄的症状。但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等为主要表现,便溏通常没有这些表现。

3、霍乱

霍乱是发病急骤、病变迅速的疾病,患者往往会突然出现腹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或吐泻并作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危重症状。便溏一般不会出现这些表现,也一般不会导致危重症状。

治疗

预计治疗

便溏者,通常需要根据病因及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病情较轻者,多可以通过生活调理而痊愈;对于病情较重者,则应由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常用治法包括散寒化湿、清热利湿、消食导滞、抑肝扶脾、健脾化湿、温肾健脾等,并可配合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此外,如果患者患有西医疾病,还应遵医嘱进行西医专科治疗。

对因治疗

1、中医治疗

(1)寒湿内盛证:以散寒化湿为治法,使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中药有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等,常用中成药为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等。

(2)湿热伤中证:以清热利湿为治法,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葛根、黄芩、黄连、木香、车前草、苦参、甘草等,常用中成药为葛根芩连片。

(3)食滞胃肠证:以消食导滞为治法,使用保和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谷芽、麦芽等,常用中成药为保和丸、大山楂丸等。

(4)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治法,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等,常用中成药为参苓白术丸、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等。

(5)脾肾阳虚证: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治法,使用四神丸加减,常用中药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炮姜等,常用中成药为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6)肝郁脾虚证:以抑肝扶脾为治法,使用痛泻要方加减,常用中药有白芍、白术、陈皮、防风等,常用中成药为逍遥丸、加味逍遥丸等。

2、西医治疗

(1)细菌性肠道感染者,可遵医嘱使用敏感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拉定、头孢克肟、复方磺胺甲噁唑、阿奇霉素等。

(2)炎症性肠病者,可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药物,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奥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泼尼松、甲泼尼龙、硫唑嘌呤、巯嘌呤等。

(3)乳糖不耐受者,需避免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

(4)过敏导致的便溏,应避免接触过敏原。

(5)肠道菌群失调者,可遵医嘱补充肠道益生菌,如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

(6)肠结核者,应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等。如发生穿孔或梗阻时,需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7)肠道肿瘤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恶性肿瘤者,需要根据其分期及分型而采取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对症治疗

如果便溏伴有排便次数增多者,应根据病情给予补液及止泻治疗。常用止泻药物包括蒙脱石散、碱式碳酸铋、药用炭、地芬诺酯、洛哌丁胺、消旋卡多曲、生长抑素等。

药物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及对症治疗。

相关药物

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葛根芩连片、保和丸、大山楂丸、参苓白术丸、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四神丸、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拉定、头孢克肟、复方磺胺甲噁唑、阿奇霉素、美沙拉嗪、奥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泼尼松、甲泼尼龙、硫唑嘌呤、巯嘌呤、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蒙脱石散、碱式碳酸铋、药用炭、地芬诺酯、洛哌丁胺、消旋卡多曲、生长抑素

手术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

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

2、针灸治疗

(1)体针治疗:可由中医师或针灸师以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中脘穴、关元穴为主穴,并根据病情选择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会穴、气海穴、命门穴、肾俞穴、期门穴等配穴进行治疗。实证用泻法为主,辅以补法;虚证用补法为主,辅以泻法。

(2)艾灸治疗:对于虚证者,可根据对神阙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命门穴、三阴交穴等穴位进行艾灸,对于脾肾阳虚明显者,可加用隔姜灸、隔盐灸神阙穴。

3、推拿治疗

可由中医师或推拿师取中脘、气海、天枢、脾俞、肾俞、长强、足三里等穴,通过推、揉、按、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其他

拔罐、药浴、熏蒸等方法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便溏的预后往往与病因、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于病因明确、病情较轻者,如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其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可以彻底痊愈;对于病因复杂,难以彻底纠正,或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者,其预后相对较差,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进而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危害性

1、如果便溏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出现排便次数过多或暴泄不止,从而损耗气血津液,进而形成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如果急性便溏者失治误治,则可能会造成便溏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由实转虚,由脾及肾,进而转为慢性便溏或形成五更泄泻。

3、部分患者因长期便溏,从而引起营养物质缺乏,进而引起消化不良、贫血等。

4、长期腹泻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还会因此产生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治愈性

1、对于病因明确、病情较轻,且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者,通常可以彻底治愈。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在病因再次作用下而出现复发。

2、对于病情严重,或病因复杂难以去除,或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者,通常难以治愈。但这类患者如果继续进行积极治疗,依然有可能控制病情、减轻便溏症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

护理原则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病情。便溏患者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加强生活管理、遵医嘱积极治疗、定期复查等。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长期便溏可能会引起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进而导致便溏反复发作或不断加重。

2、护理要点

(1)建议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从而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情绪调节,也有利于预防便溏发生。

(2)患者家属也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从而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和心理。

用药护理

1、患者应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能自行更改药物或调整药量或停药。

2、患者及家属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功效及常见不良反应。

3、患者及家属应密切关注服药后的反应,若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适宜,保证床单、被褥及贴身衣物清洁。

2、患者宜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或劳累,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3、患者宜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以免因腹部受凉而加重病情。

4、患者宜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注意饮食卫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5、便溏严重时,需做好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软卫生纸轻擦肛门,或用温水清洗,或遵医嘱肛周涂软膏。

6、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

7、对于病情较轻者,可在病情稳定后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利于增强体质、维持健康体重。但不建议运动过于剧烈或运动过量,以免加重病情。

8、避免吸烟及饮酒。

病情监测

1、监测排便次数、排便量,以及粪便的性状、颜色。

2、监测腹胀、腹痛、恶心、肠鸣音增强等伴随症状是否缓解。

3、监测实验室指标是否改善。

4、监测是否出现药物副作用。

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从而判断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由专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急性便溏者,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慢性便溏者,应给予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

2、可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膳食调理。如脾虚、湿盛者,可适当食用薏米红豆粥、山药粥、芡实粥、莲子粥、莲藕汤等具有健脾利湿的食物或药膳;脾胃虚寒者,可给予适量姜汤;情志不畅者,可使用玫瑰花、绿萼梅、菊花等代茶饮。

3、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规律进食。

4、注意饮食卫生,使用新鲜的食材、清洁的器具进行烹调及盛装食物。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含辣椒、芥末的食物。

2、避免食用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油条、炸糕,油炸方便面、全脂乳、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

3、避免食用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如芒果、花生、海鲜等。

4、避免食用腐败或被污染的食物。

5、避免食用寒凉的食物,如冷饮、雪糕、冰淇淋、生的海鲜、西瓜、苦瓜、黄瓜等。

6、避免吸烟、饮酒。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均衡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过量高脂高盐高糖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瓜果尽量洗净或削皮后再吃,蔬菜及肉类一定要彻底煮熟,同时避免食用过期的食物。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4、老人及儿童注意天气的变化,随天气冷暖添加衣物,避免着凉。

5、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6、适量进行运动,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利于增强体质、控制体重。

7、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按时复查。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