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病因_足跟痛的症状_足跟痛怎么治疗_足跟痛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足跟痛

足跟痛,可能是外伤导致的,也可能与劳损、风寒和退行性变密切相关。最常见于“跟痛症”,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它包括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骨刺等。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为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50%以上患者跟骨摄片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其它名称

跟痛症

主要病因

劳损和退行性变

常见症状

足跟部疼痛

检查项目

X线检查

发病部位

足部

就诊科室

骨科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肥胖者、喜爱运动者、老年人

症状

典型表现

跟痛症表现如下:

1、起病缓慢,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2、无急性外伤史。

3、足底跟部疼痛

(1)老年人骨刺和滑囊炎所致的足跟痛,其特点表现为休息痛;

(2)疼痛在久坐、久卧后足跟初起着地时加重,严重者不敢用足跟部承重;

(3)稍微活动后疼痛减轻;

(4)但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又加重。

原因

总述
多数患者是由于跟骨结节的附着处受到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而发生的慢性损伤所致。也可由跟骨关节疾病、外伤、运动、长期站立行走等所致。
症状起因

1、常见病因

(1)跟骨骨刺:人的跟骨近似长方形,其跖侧面有前结节、外侧结节及内侧结节等3个结节。前两者范围小,不负重,内侧结节较大,接触地面,承负体重。而且在内侧结节浅层有强大的、维持足弓的跖腱膜附着其上。在正常行走过程中,内侧结节平时承受的应力较大,久而久之,就容易成为慢性损伤的部位所在。虽然人的足跟部皮肤较厚,并有特殊的脂肪垫起到缓冲压力、减轻震动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期反复的硬物磨伤或长期挤压也可造成跖腱膜等在跟骨结节附着部分的无菌性炎症。这些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等长期存在,就可在局部逐渐纤维化、钙化,形成与跖腱膜方向一致的骨刺。骨刺的形成更易使足跟部产生疼痛。

(2)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跟垫炎):因为足跟部被硬物磨伤,长期压迫或受风寒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为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震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3)跟下滑囊炎:是足跟部外伤或反复摩擦使跟下滑囊发生的炎症改变。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常由不合适的高跟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4)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是由于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无菌性炎性损伤。

(5)外伤;足部畸形如足外翻、扁平足等。

2、危险因素

(1)体重太大,超重和肥胖;

(2)过量运动、长期站立或行走;

(3)鞋不合适;

(4)高龄。

常见疾病

跟骨骨刺、跟底滑囊炎、跟底脂肪垫炎、跖筋膜炎等。

就医

门诊指征

1、外伤后足跟部红肿、疼痛。

2、足跟部自发持续或反复疼痛,影响行走。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可以到骨科或疼痛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患者在就诊前应注意休息,尽量着舒适的鞋袜,女性患者避免穿高跟鞋。

2、患者在检查前几天尽量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避免饮酒、熬夜等情况。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足跟痛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2、您除了足跟痛以外还有其他症状吗,如低热、盗汗、疲乏、无力、局部肿胀?

3、您的足跟痛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4、您既往出现过足跟痛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您近期接触过结核患者吗?

6、您平时有穿高跟鞋的习惯吗?

7、您的工作什么?会需要经常久站或行走吗?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足跟痛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9、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然后对足跟进行视诊和触诊,了解基本病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行X线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足跟部有无红肿热痛、畸形等。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有时可见在断腱膜跟骨附着处有骨质增生。临床表现与X线片表现常不一致,有骨质增生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质增生。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首先询问详细的病史,了解疼痛的各种特征,包括发病快慢、疼痛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加重或缓解因素。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跟骨骨髓炎

也有足跟痛表现,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可确立诊断。

2、跟骨结核

多发于青少年,病程长,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和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局部肿痛明显。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鉴别。

治疗

预计治疗
治疗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的保护足部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手术、理疗可改善疼痛的症状。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减少负重,避免剧烈运动。

2、痛点局部注射

根据疼痛部位、深浅、范围,予以局部注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3、物理疗法

超短波、红外线、直线偏振光、磁疗等疗法,均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

4、药物治疗

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活血化瘀中草药内服以及外部热敷、熏洗、浸泡等均可缓解症状。

5、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行走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

预后

一般预后
一般来讲,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使疼痛得到良好的恢复,保持正常的功能。但也有可能因对原发病的治疗不及时而影响患足活动,对工作、生活造成不便。

日常

护理原则

1、适当锻炼,锻炼时首先要注意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尽可能的做非负重锻炼,如骑自行车和游泳等。

2、避免过度负重,包括控制体重、避免负重及重体力劳动。

3、穿鞋要宽松,鞋底要有弹性、柔软。

4、使用合适的足跟垫、矫形垫。

5、中老年人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6、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