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病因_发热的症状_发热怎么治疗_发热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发热

发热(fever)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英文名称

fever

其它名称

发烧

主要病因

感染

常见症状

体温升高、畏寒、肌肉酸痛、全身不适、头痛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黏膜)、骨髓穿刺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内分泌科

症状

典型表现

1、发热分度

根据口腔温度,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下列四度:

(1)低热:体温为37.3℃~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3)高热:体温为39.1℃~41℃。

(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脉搏和呼吸通常随体温升高而加快。—般说来,体温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加10次。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临床上表现为疲乏、不适、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等症状。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可有惊厥。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败血症、输液反应等。

②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一般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的状态。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心率增快。此期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或药物的应用,使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为患者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

①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伴有大汗。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渐降,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3、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是将患者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描记在体温单上,用蓝线连接起来形成的体温曲线。热型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和疗效。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风湿热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经过数小时或数天后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

原因

总述
发热的原因有跟多,最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肺脓肿、败血症、支气管炎等疾病,也可见于恶性肿瘤、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症状起因

1、长期“不明原因”的中、高热

这是指发热在38℃以上、持续两星期或更长,以发热为主诉,在住院一星期内经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化验而病因不明者。

(1)感染

①全身性:见于粟粒型结核与播散性结核、伤寒与副伤寒、败血症与感染性心内膜、其他感染,如布氏杆菌病等。

②局限性:见于肝脓肿、阿米巴性与细菌性、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腹腔内脓肿如肝下、膈下、结肠旁、阑尾周围、腹膜后、盆腔脓肿等。

(2)恶性肿瘤

见于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各种白血病、其他各种实质性癌肿,如肺癌、肾癌、结肠癌等。

(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

(4)其他

如肉芽肿性肝炎、药物热、假热、体腔积血如血胸、血腹、肺梗死等。

2、长期低热

凡口腔温度在37℃以上至38℃左右、持续在一个月以上者,称为长期低热。长期低热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

(1)器质性低热

①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肝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感染以及各种病灶感染(鼻窦炎、牙根脓肿、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肛门周围脓肿等)。

②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

④恶性肿瘤:早期淋巴瘤、实质性癌肿转移等。

(2)功能性低热

①生理性低热: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等。

②神经性低热:夏季低热、原发性口温增高等。

③感染后低热。

3、超高热

超高热是指发热超过41℃以上,主要见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包括中暑或日射病,脑部疾病,如严重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与脑肿瘤等,输血、输液污染引起严重热原反应与败血症,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临终前超高热等。

4、反复发热

几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病因都可引起反复发热,但以下列疾病较多见。

(1)传染病:疟疾、回归热、黑热病、布氏杆菌病、伤寒复发等。

(2)细菌性感染:间歇性胆管热、泌尿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等。

(3)肿瘤:淋巴瘤引起反复发热与周期热等。

(4)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并发感染等。

常见疾病

皮肤炭疽、消化道炭疽、吸入性炭疽、禽流感、感染性疾病、炎性疾病、川崎病、李斯特菌感染、猴痘、肿瘤、鼠疫、Q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横纹肌溶解症、立夫特山谷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天花、斑疹伤寒、西尼罗河脑炎、土拉菌病等。

就医

家庭处理

1、排除环境影响,识别发热

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人体代谢增加,热量生成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都可使体温暂时轻度升高,因此,在测体温前,要避免这些因素。沐浴、饮水、进食需30分钟后,才能测试体温。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较青年人低。小儿代谢率高,其体温可较成人稍高。女性排卵期体温也有变化。一天内,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不超过1℃。由于正常人的体温有以上变化,因此必须认真识别,才能确定体温是否正常,除外上述因素,体温若经常超过正常,应及时就诊。

2、正确测体温

擦干腋下,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将水银端放置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肘贴在胸前,测试10分钟后取出,看清度数,并做记录。腋下温度正常值为36-37℃。

3、家庭疗法

一些低烧、病情平稳的患者,可以在家自己采取一些措施:

(1)多喝水,发烧会导致水分流失和脱水,因此要大量补充水分。

(2)注意休息,需要休息以恢复体力,而活动可能会使您的体温升高。

(3)穿着轻便的衣服,保持室温凉爽,并仅用床单或轻毛毯入睡,避免用厚棉被捂汗。

(4)可以用毛巾包裹的冰袋冰敷头部、腹股沟或腋窝。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或酒精擦身。

(5)监测患者体温、精神状态,如温度一直不降或出现加重情况,及时就医。

4、高热惊厥入院前处理

6个月至5岁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烧引起的抽搐(高热惊厥),通常会导致意识丧失和身体两侧的四肢摇晃。如果发生,父母应该:

(1)将孩子平放在地上、床上;

(2)移除孩子附近的任何尖锐物体,避免孩子受伤;

(3)松开紧身衣;

(4)孩子的嘴里不能有任何异物,防止窒息。

(5)大多数抽搐会自行停止。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以确定发烧的原因。

急诊(120)指征

1、突发或持续高热,伴寒战;

2、伴严重头痛;

3、伴突然出现的异常的皮疹,迅速恶化;

4、伴精神萎靡,尤其是小儿可能出现不爱活动,不愿说话和交流;

5、伴精神错乱;

6、伴持续呕吐;

7、伴呼吸困难;

8、伴抽搐或癫痫发作;

9、伴剧烈的胸痛、腹痛或小便时疼痛;

10、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门诊指征

1、发热,伴咳嗽、咳痰、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

2、发热,伴发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3、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考虑尿路感染可能;

4、发热,伴关节痛;

5、发热,伴皮疹;

6、发热,伴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等出血表现,警惕血液病;

7、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人接触史,长期反复出现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警惕结核病;

8、长期或反复单纯性发热;

9、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1、怀疑呼吸道感染,如肺、支气管炎症,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2、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就诊消化内科。

3、怀疑尿路感染等,可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病科。

4、怀疑某些皮肤病,可就诊于皮肤科。

5、怀疑结核病等传染病,可咨询传染科、感染科。

6、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可就诊于血液科。

7、单纯发热的病人可在发热门诊进行排查。

发热伴发危及生命的情况,请急诊科处理。病情平稳者,应根据伴随症状选择不同的科室。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尿液的检查。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或您的孩子发热何时开始?

2、您用什么方法给您或您的孩子量体温?温度是多少?吃过退烧药吗?

3、您或您的孩子是一直发热还是间歇性发热,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4、什么情况下发热会好转?什么情况下发热会恶化?

5、除发热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寒战、大汗、咳嗽、尿痛、泡沫尿、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6、您或您的孩子既往有过慢性疾病吗?

7、您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8、您或您的孩子最近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9、您或您的孩子有没有和生病的人(特别是有传染病的人)接触过?

10、有没有吃过不干净的食物?

11、您或您的孩子最近去过哪些地区(特别是疫区)?

12、您的孩子疫苗接种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或我的孩子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我或我的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或我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或我的孩子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8、我该怎么去监测疾病?出现怎么样的情况需要回医院复诊?

9、我或我的孩子若没有特殊情况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要求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同时会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之后会要求检查血常规;为明确诊断,还可能会要求进行尿常规、粪常规、免疫学检查、胸部X线等检查。
体格检查

1、观察面容

高热者可为急性热病容;伤寒为无欲状面容;休克时面容呈死灰色;结核病人为慢性面容;破伤风时则可出现特殊苦笑面容。

2、重点检查

皮肤、淋巴结、心、肺、肝、脾和神经系统。注意有无皮疹、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如白细胞增加,多考虑细菌性感染、白血病等;白细胞减少,多考虑病毒感染、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及各种慢性炎症等。

2、尿常规检查

注意尿蛋白及红、白细胞,怀疑尿路感染时应作中段尿培养。

3、粪常规检查

必要时做致病菌的培养。

4、免疫学检查

有指征时作血涂片查疟原虫、回归热螺旋体、狼疮细胞等,或进行伤寒、钩端螺旋体等免疫学检查。

5、其他

需要时做血培养、脑脊液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疑为呼吸道感染应摄X线胸片,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肝、胆、胰、肾等脏器病变的诊断、浆膜腔积液或深部脓肿等可进行诊断性穿刺。

诊断

诊断原则

诊断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热度数、发热规律、是否有慢性病史等,再结合患者的其他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应注意排查肺结核、肺炎、水痘、脑膜炎、麻疹等疾患。

鉴别诊断

1、出疹性传染病伴发热

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有定期出现的皮疹。根据皮疹性质、出现日期与分布可有助于诊断。如麻疹、风疹、猩红热、天花、水痘、斑疹伤寒、伤寒、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

2、长期原因不明发热

指发热在38℃以上,持续2~3星期以上,于入院一星期内经一般检查与化验未能确定诊断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其病因主要可分为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三大类。

(1)感染

发热常是感染性疾病中最初见、最突出的症状。原因不明的发热应首先想到感染。全身性感染以伤寒、副伤寒、粟粒性结核、败血症与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常见。局部性感染有无脓肿形成是长期发热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肝脓肿、胆道与泌尿生殖道感染以及腹腔内脓肿较多见。但有不少病例,虽有长期发热,而缺乏定位的症状与体征。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是长期发热的常见原因。发热高低与热型不规则。就国内而言,恶性肿瘤中最常引起发热者以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与白血病为常见,其次为实质性恶性肿瘤如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是引起长期发热较常见原因之一,大多伴有关节痛、皮肤、心、肾等多系统病变所引起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但少数病例在典型症状出现前数星期或数月前可出现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斯蒂尔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4)其他

其他长期发热的疾病,如药物热、加热、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

3、长期低热

(1)器质性低热

以感染性低热较多见,如结核病、肝病、结缔组织疾病、隐形泌尿道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病灶。

(2)功能性低热

除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功能性低热可分为神经功能性低热与感染后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长期低热可达数月。体温在一昼夜内波动幅度小,往往不超过0.5℃,而且口腔、腋窝与直肠温差不大。感染后低热可见于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痊愈后,少数患者仍有低热持续数星期,如无其他原因可见,应考虑感染后低热。

4、超高温发热

人的体温调节有一个安全阀。当体温高达其临界水平时,通过出汗、呼吸与血管舒张可使其散热骤然增加,因此体温很少达到超高热水平。只有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时,才引起超高热。超高热是指体温高达41℃(106℉)以上的危象。超高热对人体各器官尤其对脑细胞有严重损伤,引起细胞变性,患者进入昏迷状态,于数小时内死亡。引起常见的病因有:中暑或热射病、脑部疾病、输液与输血污染、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温、临死前超高热等。

5、反复发热

许多疾病尤其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反复发热,其间歇的无热期可长短不一。复发热以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细菌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较多见。

治疗

预计治疗
对热度不高且发热原因不明者,通常不主张急于退热,以免掩盖病情,应集中精力尽早找到病因。体温过高者应采取降温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可使用酒精擦浴身体,头戴冰帽等措施。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发热期间应补充易消化的营养食物,要给予足够的糖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供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尤其要补给充足的水分,预防脱水和虚脱的发生。

2、降温处理

(1)宜及时退热的几种情况:体温过高,如达39℃以上,特别是小儿因为易发生热惊厥,可考虑退热。肿瘤性发热将加重患者体内物质的消耗,对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发热会加重心肌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如遇到这些病例也可及时退热。

(2)选择适宜的退热措施,发热不是孤立的症状或病理过程,所以必须针对发热病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致热原性发热,应根据发热机制及解热剂药理特性,选用合适的解热措施。

日常

护理原则

1、评估并确认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患者对发热知识的知晓程度等。

2、密切监测体温。

3、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有无高热惊厥、心律失常。

4、监测电解质、酸碱失衡情况,监测出入量,皮肤不显性失水情况,皮肤颜色、温度。

5、环境管理。调节室温,注意通风,使用电风扇增加空气流通。

6、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适当活动。取患者感觉舒适的体位。

7、高热者可用毛巾包裹的冰袋冰敷头部、腹股沟或腋窝。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或局部乙醇。擦浴或将患者放置在降温毯上,使用降温毯时监测降温速度、皮肤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

8、体液管理。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3000ml左右为宜,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9、适当时给予退热药物。药物降温时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出现虚脱或休克。

10、适当时根据原因进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11、保持口腔清洁。危重、卧床患者给予口腔护理,观察治疗后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等。

12、皮肤护理。监测皮肤颜色和温度;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根据情况给患者洗头、洗澡、抹身;协助卧床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

13、安全护理。监测患者有无发生高热惊厥、躁动不安、谵妄等,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加床栏、约束带约束患者;观察降温后效果,防止发生治疗导致的低体温。

14、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

15、做好记录。

预防

注意事项

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对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发热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均有利于机体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在许多急性传染病时,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反应能力良好。若感染严重而发热不明显者,则表示机体的反应能力不良,预后差。但体温过高或持续高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因为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能量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多,引起代谢紊乱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应采取积极、慎重的处理原则,首先要寻找发热的原因,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治疗;对非高热或尚未查明发热原因的患者,不要盲目退热;对于发热过高或持久的患者,适当退热则是必要的。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