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气短的病因_胸闷气短的症状_胸闷气短怎么治疗_胸闷气短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胸闷气短

胸闷气短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主观感受为胸部憋闷、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表浅而急促,或需要频繁深呼吸来缓解。常可伴有心悸、气喘、疲劳感、出冷汗等。在临床上,胸闷气短的病因复杂多样,既可由生理因素所致,也可由病理因素所致。常见病理因素可分为肺源性疾病、心源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血源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主要病因

可能由环境影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生理因素所致,也可能由肺源性疾病、心源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血源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疾病因素所致

常见症状

胸部憋闷、有压迫感或紧缩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呼吸表浅而急促、频繁深呼吸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痰培养、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BNP及NT-proBNP、血气分析、心电图、肺功能、超声、X线、CT、支气管镜及胸腔镜、冠脉造影、病理检查

发病部位

胸部,心脏,肺脏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精神心理科、急诊科

重要提醒

胸闷气短反复发作者,或伴有胸痛、高热、咳喘、出冷汗、意识障碍等症状者,均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明确诊断,并尽早开展救治,以免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胸闷气短是临床常见症状,任何人群都可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但以中老年人、长期吸烟者、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以及患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的人群更常见。

传染性

胸闷气短无传染性。

发病率

胸闷气短一种是临床常见症状,但目前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者、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以及患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的人群。

好发地区

可能更好发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

症状

典型表现

典型表现为主观感到胸部憋闷、有压迫感或紧缩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表浅而急促,或频繁深呼吸等症状。

伴随症状

根据病因不同,往往伴有不同的伴随症状。

1、生理性胸闷气短

(1)环境影响:可伴有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表现。一般在空气流通或离开不良环境即可缓解。

(2)剧烈运动:可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疲劳等表现。一般在休息后即可缓解。

(3)情绪波动:多伴有生气、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部分人可伴有心慌、头痛等表现。一般在情绪平复后即可缓解。

2、病理性胸闷气短

(1)肺源性疾病:多伴有胸痛、咳嗽、咳痰、喘促等症状。

(2)心源性疾病:可伴有心悸、心前区疼痛、疲劳感、运动耐力降低、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3)中毒性疾病: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腹泻、嗜睡、昏迷、呼吸节律改变等症状。

(4)血源性疾病:可伴有皮肤黏膜苍白、容易疲劳、容易出血、心悸等症状。

(5)神经精神性疾病:可伴有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症状。

并发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如果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迁延不愈,可引起肺部气流受限持续存在,进而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呼吸衰竭

如果呼吸系统疾病不及时治疗,或合并感染,可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使气体交换不能有效进行,从而引起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改变,进而造成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3、心力衰竭

各种心血管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有效控制病情,都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进而造成心脏射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同时伴有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的综合征。

4、休克或猝死

如引起严重的循环或代谢紊乱,可能会引起休克,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5、其他

长期胸闷气短的不适症状,可能会引起睡眠障碍、精神心理疾病、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

原因

总述

导致胸闷气短的原因多样,既包括环境影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生理因素,也包括肺源性疾病、心源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血源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疾病因素。

症状起因

1、生理因素

(1)环境影响:如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内,由于空气不流通,可能会引起胸部憋闷、呼吸费力的表现。如果处于高山、气压偏低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会产生胸闷气短的表现。

(2)剧烈运动:在如短跑、跳绳、田径比赛等剧烈运动后,多数人群会出现胸闷、气短、喘促、心率加快的表现。

(3)情绪波动:如激烈的争吵、愤怒、过度紧张等强烈的情绪波动,常常会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部分人群可能伴有胸闷气短的不适感觉。

2、病理因素

(1)肺源性疾病:主要见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不张、肺栓塞、肺部肿瘤、尘肺、肺纤维化、气胸、大量胸腔积液、急慢性纵隔炎、纵膈肿瘤、膈肌及呼吸肌麻痹等多种疾病,都可能影响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进而引起胸闷气短的症状。

(2)心源性疾病: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各种心脏和心包疾病。若引起心力衰竭,则胸闷气短更加严重,尤其是左心衰竭,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喘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表现。

(3)中毒性疾病:包括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吗啡中毒、巴比妥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苯胺类中毒、氰化物中毒等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都可能会影响呼吸中枢、血红蛋白携氧功能、组织氧化代谢功能等,进而引起胸闷气短症状。

(4)血源性疾病:例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疾病,以及大失血或休克时,都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频率加快的症状。

(5)神经精神性疾病:神经性疾病主要包括如脑出血、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外伤及脑肿瘤等,由于颅内压升高、脑供血减少,从而影响呼吸功能,进而引起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精神性疾病主要包括癔病、高通气综合征等,由于精神障碍或过度紧张、焦虑,从而引起胸闷气短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频快而清浅、手足搐搦、意识障碍等症状。

(6)其他:妊娠、肥胖、严重腹水、腹部巨大肿瘤等因素,可导致腹压升高、膈肌上抬,进而影响呼吸运动,从而导致胸闷气短症状。

常见疾病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不张、肺栓塞、肺部肿瘤、尘肺、肺纤维化、气胸、大量胸腔积液、急慢性纵隔炎、纵膈肿瘤、膈肌麻痹、呼吸肌麻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代谢性酸中毒、吗啡中毒、巴比妥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苯胺类中毒、氰化物中毒、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大失血、脑出血、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外伤、脑肿瘤、癔病、高通气综合征

就医

家庭处理

1、因环境密闭所致者,一般可通过及时开窗、开门通风,或到室外通风处活动等方法而缓解。

2、剧烈运动所致者,一般可通过充分休息和放松而缓解。

3、因情绪波动所致者,一般可通过平复心情、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而缓解。

急诊(120)指征

1、突发急性胸闷气短,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进行性加重;

2、伴有持续剧烈的胸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下颌、牙齿、上腹部等,同时可见面色苍白、大量出汗、恐惧感等症状;

3、伴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喉中有哮鸣音、咳吐粉红色泡沫痰;

4、伴持续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吐脓痰等症状;

5、伴有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者;

6、伴有剧烈胸痛、咯血、严重呼吸困难等;

7、可能接触或食用有毒物质者;

8、出现其他进行性加重或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到急诊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经常感到胸部憋闷或压迫、呼吸费力、空气不足等不适症状,在活动时更明显;

2、伴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痰、咯血等;

3、伴心悸、心前区疼痛或放射痛;

4、伴胸廓畸形,呈桶状、扁平等;

5、伴劳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即可触发以上症状;

6、可能与接触某些物质、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7、既往存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的病史,近期病情加重;

8、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1、当胸闷气短伴可能危及生命的急重症者,应尽快到急诊科进行救治;

2、胸闷气短伴发热、咳嗽、咳脓痰、胸痛、呼吸困难者,或既往存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病史者,建议患者到呼吸科就诊;

3、胸闷气短伴呼吸困难、心悸、心前区疼痛、双下肢水肿者,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4、既往存在精神心理疾病或胸闷气短发作与情绪明显相关者,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通常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因此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裤,以免造成不便。

3、通常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尽量在早晨空腹就诊。如病情较急较重,则无需拘泥时间,立即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近期有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为避免就医途中出现意外情况,建议由亲属陪同就医。

7、患者或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8、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引起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最主要的不适症状是什么?有多长时间了?

2、您的胸闷气短的症状是一直存在还是发作?

3、您是否存在可能导致症状发作或加重的因素?

4、除胸闷气短外,您是否还存在其他不适症状??

5、您以前是否因胸闷气短就医过?做过什么检查?是否明确诊断?做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6、您家人有跟你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吗?

7、您之前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如何诊断和治疗的?

8、您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血液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

9、您所处环境的空气情况如何?是否在矿山、化工厂工作?

10、您平时生活习惯如何?饮食、睡眠、情绪如何?

11、您吸烟吗?吸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发生胸闷气短的原因有哪些?

2、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4、我需要如何治疗?可以治好吗?多久能好?

5、这些治疗有风险吗?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6、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8、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对于因胸闷气短就诊的患者,医生首先会初步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脉搏等),随后通过问诊及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病情,随后会完善血常规、血液生化、痰培养、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BNP及NT-proBNP、血气分析、心电图、肺功能、超声、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需完善支气管镜及胸腔镜、冠脉造影、病理检查等以明确病情。

体格检查

1、视诊

由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整体状态,以及胸廓形态、呼吸频率和节律、心尖搏动等是否正常,从而初步判断病情。

2、触诊

由医生按触患者胸廓,从而局部是否疼痛、胸廓扩张度是否正常,触觉语颤有无增强或减弱,有无胸膜摩擦感,有无心脏异常搏动等。

3、叩诊

由医生在患者体表进行叩击,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疼痛,同时可根据叩诊产生声响的音调强弱,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改变。

4、听诊

由医生使用听诊器在体表进行听诊,根据呼吸音强弱,以及有无异常呼吸音、干湿啰音、哮鸣音、胸膜摩擦音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肺源性疾病。此外,根据听心音节律、强弱,有无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有无杂音、有无心包摩擦音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源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疾病,对病因判断有一定作用。

2、血液生化

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改变,有助于评估病情。

3、痰培养

对于咳嗽、咯痰者,可考虑进行痰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诊断意义。

4、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

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对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5、BNP及NT-proBNP

对诊断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6、血气分析

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呼吸衰竭及酸碱平衡离子紊乱,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等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

7、其他

D-二聚体检查,对诊断肺栓塞具有重要意义。药物及有毒物质浓度对判断中毒所致胸闷气短,具有重要作用。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超声心动图可以判断心脏结构、评估射血功能,对心源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2、X线和CT检查

常可用于疾病筛查,如肺部感染、肺结核、气胸、肺不张、肺气肿、胸腔积液、肺纤维化、心包积液、肺部及纵膈内肿瘤等多种疾病。

3、其他

冠脉CT、肺动脉CT对诊断心肌梗死和肺栓塞具有重要作用。

病理检查

如肺部、纵膈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占位病变,应考虑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疾病性质。

其他检查

1、肺功能

可以评估是否存在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病理改变。

2、心电图

可明确是否存在节律紊乱、心肌缺血及坏死的改变,必要时可考虑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等。

3、支气管镜及胸腔镜

可以清晰看到气管、支气管内的结构,同时可在镜下取病理、镜下治疗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体格检查情况,结合既往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即可初步确定诊断。在临床上,通常需要对肺源性疾病、心源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血源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进行鉴别,以明确胸闷气短的具体病因。

鉴别诊断

1、肺源性疾病

除胸闷气短外,多伴有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胸廓结构或运动改变、呼吸音异常等改变,血常规、血气分析、D-二聚体、痰培养、胸部X线及CT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2、心源性疾病

除胸闷气短外,多伴有心慌、乏力、胸痛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心音改变、心脏杂音等改变,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BNP、超声心动图、冠脉CT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中毒性疾病

多存在代谢疾病病史或有药物及有毒物质接触史,其临床表现各异,血液生化、有毒物质浓度测定可明确诊断。

4、血源性疾病

除胸闷气短外,多伴有皮肤黏膜颜色淡白、疲劳、心慌等症状,查血常规、血液生化、铁代谢检查、骨髓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5、神经精神性疾病

神经性疾病,多具有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等疾病病史,发作时多伴有意识障碍和感觉、运动障碍等。精神性疾病,多具有焦虑、抑郁、癔病等疾病病史,多呈发作性,可由过度紧张、焦虑而诱发。

治疗

预计治疗

生理性胸闷气短一般无需治疗。病理性胸闷气短,首先需尽快明确病因,随后根据具体病因,结合患者病情及健康状况,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以下以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说明。

对因治疗

1、肺部感染

应根据病原体类型给予抗感染药物。

2、支气管哮喘

一方面需要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哮喘的过敏原或其他非特异刺激因素;一方面可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抗胆碱药等药物,从而防治哮喘发作、维持肺功能水平,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发生。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可根据病情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敏感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可根据病情使用抗血小板药、抗心肌缺血药(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应用调脂药、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对于怀疑存在急性心肌梗死者,应遵医嘱及时进行冠脉造影,并根据病情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5、心力衰竭

可根据病情及时给予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正性肌力药、扩血管药、β受体阻滞剂等。病情严重者,可考虑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式氧合(ECMO)、可植入式电动左心室辅助泵Impella等机械辅助循环支持装置,或进行心脏移植。

急性期治疗

1、休息

出现急性胸闷气短症状患者应保证充分休息,保持卧位或半卧位。

2、氧疗

多数患者可通过氧疗而改善症状。通常心源性疾病患者采用高流量吸氧,肺源性疾病患者,采用低流量吸氧。一般根据病情选择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

3、救治准备

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需留置导尿管等。

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

细菌感染者,可给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唑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如为病毒感染者,若病情严重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奥司他韦、金刚烷胺等。

2、糖皮质激素

可抑制炎症反应,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等疾病中,通常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剂型。常用药物有倍氯米松、氟替卡松、布地奈德、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等。

3、支气管扩张剂

可以选择性扩张气管、支气管,从而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抗胆碱药等药物,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氨茶碱、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

4、抗血小板药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主要包括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和P2Y12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5、抗心肌缺血药

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从而增加冠脉血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调脂药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如甘油三酯水平偏高者,可遵医嘱使用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此外,还可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

7、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

通过抑制RAAS系统,有助于抑制血管收缩、延缓心肌重构,从而改善症状和预后。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措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坎地沙坦、厄贝沙坦、螺内酯等。

8、正性肌力药

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从而纠正心衰症状。包括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等,常用药物有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氨力农等。

9、利尿剂

通过增加尿量从而减少体内液体,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是心力衰竭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相关药物

阿莫西林、头孢唑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巴韦林、奥司他韦、金刚烷胺、倍氯米松、氟替卡松、布地奈德、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氨茶碱、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非诺贝特、苯扎贝特、依折麦布、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坎地沙坦、厄贝沙坦、螺内酯、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氨力农、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蝶啶

手术治疗

1、支气管热成形术

对于重度或者难治性哮喘患者而言,如果在使用了最大剂量药物且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控制时,可采取支气管热成形术。

2、肺减容术、肺大疱切除术、肺移植术

对于极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根据病情进行肺减容术、肺大疱切除术、肺移植术等,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3、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冠脉血运重建,常用技术包括PCI治疗或CABG治疗。

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移植

对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通过安装心脏辅助装置,从而维持心脏泵血功能,进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对于顽固性、难治性心衰的最终选择是心脏移植,但是价格昂贵、供体难寻。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建议患者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理疗等。

治疗周期

胸闷气短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胸闷气短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胸闷气短的预后往往与病因、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1、对于因呼吸道感染等病因明确、病情较轻者,如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其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可以彻底痊愈。

2、对于病因复杂,难以彻底纠正,或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者,往往不能彻底痊愈,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进而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其预后相对较差。

3、对于病情危重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或由于治疗失误者,其预后往往较差,部分患者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危害性

1、胸闷气短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进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2、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部分患者由于长期胸闷气短症状,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自愈性

生理性胸闷气短通常都可以自愈。病理性胸闷气短,如果病情较轻,有一定自愈的可能性。对于大多数病理性胸闷气短者而言,并不能自愈,而是需要进行专科治疗。

治愈性

对于病情较轻,且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者,可彻底痊愈。如果病情严重,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或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者,通常难以痊愈,但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

护理原则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病情。胸闷气短患者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加强生活管理、遵医嘱积极治疗、定期复查等。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可能会由于长期不适症状而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由于病情严重而不能正常生活,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会降低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建议患者正视疾病,遵医嘱积极治疗、加强生活管理,避免过度恐慌和担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家属也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从而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和心理。不应埋怨或指责,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用药护理

1、患者应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能自行更改药物或调整药量或停药。

2、患者及家属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功效及常见不良反应。

3、患者及家属应密切关注服药后的反应,若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患者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或劳累,以免导致基础疾病加重而加重病情。

3、随气候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大量出汗,以免因感冒或感染而加重病情。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到人员聚集的场所。

4、保证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从而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5、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

6、对于病情较轻者,可在病情稳定后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利于增强体质、维持健康体重。但不建议运动过于剧烈或运动过量,以免加重病情。

7、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或粉尘、烟雾较多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8、避免接触花粉、动物毛发、皮屑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

9、建议戒烟限酒。

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从而判断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由专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建议患者应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2、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奶类、豆及豆制品、鱼类等。

3、适当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紫甘蓝、樱桃、蓝莓、葡萄等。

4、可适当增加饮水。

5、烹调方式应以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于吸收为宜。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油条、炸糕,油炸方便面、全脂乳、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

2、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饮料、蜜饯、甜点心等。

3、避免食用含盐量高的食物,如腌制、熏制食物,以及加工产品,如咸菜、酱菜、熏鸡、香肠、罐头、烧烤等。

4、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含辣椒、芥末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高度酒、浓茶、咖啡等。

5、避免食用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如芒果、花生、海鲜等。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均衡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过量高脂高盐高糖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3、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

4、适量进行运动,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利于增强体质、控制体重。

5、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6、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按时复查。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