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六阳_手之六阳介绍|

xuanhujiaoyu

手之六阳

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之三阳经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共六条,合称为手之六阳。

名称

手之六阳

概述

概念
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之三阳经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共六条,合称为手之六阳。
解读
手之六阳即手之三阳经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共六条的总称。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应用领域

(一)手阳明大肠经

1、本经异常所出现病症

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动不利。

当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部位发热、肿胀;而气虚不足时,则发冷、战栗,难以复温。

2、常用穴位

本经一侧20穴,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二)手太阳小肠经

1、本经异常所出现病症

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牵拉样疼痛,上臂痛如折断。

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疼痛。

2、常用穴位

本经一侧19穴,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头项痛常用后溪、养老、支正、天窗、天容;治疗耳病常用听宫、后溪、前谷;治疗目疾常用后溪、养老;齿痛常用听宫、颧髎;咽喉痛可用少泽、前谷、天窗、天容;乳房病常用少泽、天宗;急性腰痛常用后溪、养老;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后溪、养老、支正、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针刺背部腧穴和颈部腧穴应注意角度和深度,听宫应张口直刺。

(三)手少阳三焦经

1、本经异常所出现病症

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名指功能障碍。

2、常用穴位

本经一侧23穴,13穴在上肢外侧,10穴分布于侧头、项、肩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目疾常用丝竹空、液门、关冲;治疗耳疾常用耳门、翳风、中渚、外关、液门;治疗咽喉病常用关冲、液门、阳池;治疗偏头痛常用丝竹空、角孙、外关、天井。治疗热病常用关冲、中渚、外关、支沟。翳风有疏风通络的功效,长于治疗耳、口、齿、面颊病;支沟有泻热通便的功效;中渚、阳池能治消渴。

其他

参考文献

1、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2、沈雪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01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