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脏腑热剂_清脏腑热剂介绍|

xuanhujiaoyu

清脏腑热剂

指以清解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的治疗五脏六腑里热症的清热剂。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名称

清脏腑热剂

概述

概念
指以清解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的治疗五脏六腑里热症的清热剂。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解读
清脏腑热的方剂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临床常根据不同脏腑的热证,按照药物的不同归经而分别用药。如心经有热,常用黄连、木通、竹叶等,代表方剂如泻心汤、导赤散;肝经有热,常用龙胆草、黄芩等,代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左金丸;肺经有热常用桑白皮、生甘草、苇茎等,代表方剂如泻白散、苇茎汤;脾经有热,常用石膏、防风等,代表方剂如泻黄散;胃经有热,常用黄连、升麻等,代表方剂如清胃散、玉女煎;大肠有热常用黄连、白头翁等,代表方剂如白头翁汤、芍药汤。
应用领域

1、清泻肺热

用辛寒之品以开宣肺气,清泻肺热的治法。适用于邪热伏火壅肺之证。

风湿及喘证邪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风温肺热发疹宜佐以清营透疹,可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若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宜佐以化瘀攻下,方用宣白承气汤;燥热伤肺之秋燥,宜辛凉甘润,清肺润燥,方选清燥救肺汤,本方亦用于肺热阴伤之痿证;若伏热壅肺、渐及阴分的咳嗽气喘,宜用泻白散,本方亦用于肺热亢盛之火疳;肺痈成痈期宜清肺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则应清肺排脓解毒,方选加味桔梗汤;上消之燥热伤肺,宜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方选消渴方;若属热伤肺阴,可用二冬汤或琼玉膏以清热养肺,若肺胃热盛,则宜清肃肺胃,生津益气,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肺胃积热的天行赤眼,宜用泻肺饮以清热泻火,解毒散邪,本方亦用与热重于风的暴风客热;肺经燥热的金疳,则宜泻肺散结,方用泻肺汤加减;白睛溢血宜清肺散血,方用退赤散;白涩症可用桑白皮汤加减;肝肺热盛之白睛赤蓝,可佐以清肝退翳,方选菊花决明散加减;鼻疳治宜清热泻肺,疏风散毒,方选黄芩汤;鼻息肉则应清肺宣气,泻湿散结,可用辛夷清肺饮加车前子、泽泻、僵蚕等。

2、清胃泻火

通过苦寒清泻以清胃热散郁火,消除胃腑积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胃有积热,气火上逆诸证。

小儿胃热呕吐,治宜清热和胃,方用藿连汤;胃火牙痛、牙宣,可用清胃散,本方加黄芩、山栀以治阳明实火上扰之耳鸣、耳聋;牙齩痈及胞生痰核方用清胃汤;胃热呕吐可用橘皮竹茹汤;嘈杂方选温胆汤加味;噤口痢则宣泄热和胃,降逆开噤,方选开噤散加减;肝胃郁热的胃脘痛,则应苦寒降泄与辛散疏达并进,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胃火呃逆可用竹叶石膏汤,本方亦用于脾胃积热的热疮;若胃火中消,则宜清胃润燥,方用白虎汤或猪肾荠苨汤;火旺阴伤,可用竹叶石膏汤或生津甘露饮;胃热下传,则宜清中泻木安肾,方用生地八物汤;胃热挟湿,津气不疏,治宜佐以疏中生津,方选兰香饮子。

3、清脾泻火

通过清降升散以清泻疏解脾胃郁热伏火的治法。适用于脾胃伏火熏蒸之证。

脾胃伏火熏蒸的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弄舌等,代表方泻黄散。若心脾积热之鹅口疮,方用清热泻脾散以清泻心脾积热。热毒上攻之针眼,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选泻黄散和清胃散加减;脾胃热盛的椒疮,治以清脾胃散风邪,方用除风清脾饮。

4、清心泻火

主要通过苦寒滑利以清泻心经实热的治法。适用于心经热盛之证。

心火炽盛的不寐,治宜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方用朱砂安神丸加黄芩、栀子、连翘;心动神浮,火扰精室之遗精,则当清心安神,滋阴清热,方用黄连清心饮;若属经络郁火,积心热遗之遗精,可用珍珠粉丸、猪苓丸以清心泄热。小儿夜啼、热淋属心经积热,治宜清心导赤,方用导赤散;本方合黄连解毒汤以治心火上炎之睑弦赤烂,配泻心汤加减治疗心经实火的赤脉传睛。心火上炎之口疮,可选泻火导赤汤以清心泄热,实热子淋可用导赤泻心汤。

5、疏肝清热

通过疏达肝气,调解肝郁而清解肝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因肝郁化热,热邪内郁上扰诸证。

凡肝郁化热的郁证、内伤发热、阴痒、阴痛、子悬、子烦、青风内障等,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本方配以郁金、麦芽、山楂等回乳治乳泣;加生地、夏枯草、生牡蛎可治产后乳汁自出;配凉血固冲之品可治月经先期、经行吐衄属肝郁血热之证;佐安神镇惊以治疗经行情志异常;合左金丸加减用于绿风内障;佐行气活血之品可治视瞻昏渺和青盲。子烦亦可选用化肝煎,经行情志异常亦可用二齿安神汤。肝郁化热之呕吐,治宜清肝和胃,辛开苦降,方用左金丸加柴胡、青皮、郁金、山栀、黄芩之属;胃脘痛可用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乌贼骨、煅瓦楞等以疏肝理气,清热止痛;蛔虫病则宜佐以利胆排虫,方用胆道排蛔汤。若湿热熏蒸日久,结成砂石、阻滞胆道之胁痛,治应疏肝利胆,清热导滞,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肝郁胃热之乳痈,又宜疏肝清胃,通乳散结,方用瓜蒌牛蒡子汤加蒲公英、当归、漏芦、赤芍;内吹乳痈宜疏肝清胃,佐以安胎,方用逍遥散加苏梗、蒲公英、全瓜蒌。腋痈初起宜佐以消肿化毒,方用柴胡清肝饮加减。

6、清泻肝火

用苦寒清泻以清解疏散肝经郁火的一种治法。本法以苦寒直折火热之品为主,配以透热达表,导热下行以及疏肝、柔肝之品,以共达清肝泻火的目的,适用于肝经实火实热之证。

肝火炽盛的聚星障、暴盲、瞳神紧小、胞肿如桃以及脓耳、耳鸣、耳聋,常用方为龙胆泻肝汤。本方亦用于邪热郁蒸的汗证、内伤发热,肝经湿热的遗尿和小儿水肿,邪陷心肝之证。配镇心安神治疗肝火不寐,合涤痰汤以治疗肝火痰热的痫病。肝经火炽的蟹睛证方用泻青丸加减;风轮赤豆可用洗肝散加减;圆翳内障方选石决明散。赤脉下垂,血翳包睛属肺肝风热,血热壅滞,则宜佐以凉血化瘀,方用退仁良方加味;若属心肝热炽,则宜用破血红花散加减。耳疖、耳疮宜佐利湿消肿,方用银花解毒汤。风火相煽,窜扰听宫之耳鸣、耳聋,宜佐以疏散风热,方用柴胡清肝饮。狂证之肝胆火盛,宜用当归龙荟丸;若痰火上扰,可选用生铁落饮。热证吐酸、胁痛,治宜泻肝和胃,苦辛通降,方以左金丸为主。黄疸属肝胆实热者,治宜佐以利胆退黄,方用大黄硝石汤;若属肝胆郁热,宜用栀子大黄汤以清宣郁热,利胆退黄。肝热妊娠恶阻,以佐以和胃降逆,方用橘皮竹茹汤加黄连、乌梅。

7、清热利胆:

主要使用苦寒清解,疏肝利胆以清解疏散胆经实热的治法。本法清热解毒以除郁热,疏肝理气以畅少阳气机,除湿利胆以排阻壅三焦的湿邪,泻下通腑以导热毒下泄,活血畅达血行,且能通利胆道,从而恢复胆道的清、疏、通、利,适用于胁痛、黄疸等胆经郁热之证。

胁痛、黄疸、胃脘痛、腹痛等属胆经郁热者,常用大柴胡汤清热利胆胃代表方。若胆经受邪,气郁化热,宜用清胆行气汤;热偏盛者,以清热泻火为主,方用清胆泻火汤加味;湿偏盛者可用清胆利湿汤;血瘀突出者宜用加味大柴胡汤,本方亦用于热入血室,月经中断,胁腰及下腹部胀痛之证。气郁化热,肝胆火郁之耳鸣、耳聋,治宜清泻少阳,轻清泻郁,方用清胆汤。春温热郁胆腑,治宜苦寒清热,坚阴透邪,方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伏暑邪在少阳,方选蒿芩清胆汤,本方亦可用于胆热痰浊犯胃,胃气上逆之吐酸。若胆胃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惊悸不宁、呕吐呃逆,治当清胆豁痰和胃,方用黄连温胆汤。

8、清肠泄热

通过苦寒清泻以清除肠腑热毒的治法。肠腑热毒蕴结,每致气血壅滞,故本方以苦寒清热解毒为主,每辅以调和气血,适用于热毒蕴结于肠的各种病症。

风温肺热移于肠,治宜苦寒清热止利,方用葛根芩连汤;太阳少阳邪热下迫大肠下利,方用黄芩汤清热止利。若湿热毒邪蓄积肠中,壅滞气血的痢疾,则宜清肠泄热,调和气血,方用芍药汤;疫毒痢,湿热或热毒壅滞大肠,深陷血分,当用白头翁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若热毒壅结,气血凝聚之肠痈,则宜泻肠中热毒,佐以破瘀散结,方用大黄牡丹皮汤,脓成时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若大肠实热已与燥粪结聚,则治宜苦寒攻下。

其他

参考文献

1、主编:李经纬 余瀛鳌 蔡景峰 张志斌 曲永欣 邓铁涛 欧明.《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2、主编:刘亚明.《方剂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主编:邢玉瑞.《中医方法全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