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等,阐述生命发生、发展的道理,《六微旨大论》进一步说明“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的生物体和生活环境统一的关系,说明人必须有“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的适应环境、掌握自然规律的认识。这里除了医学知识之外,还包含着很丰富的哲学、天文学、历算学和生物学等等内容。虽然医学古籍里,无生化论之称,但其有关物种之起源、进化、新陈代谢等朴素的辨证论述,实为生化学说之滥觞。它在中国医学思想上的贡献是探求天人关系的真理,放出世界可知论的光芒,这不能不是中国医学上极可宝贵的萌芽。
“气布而蕃育”体现了“生化学说”中“形气相感”思想
《内经》将自然界从无生物到有生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概括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这就是《内经》“生化”名称的由来。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问题,由于自然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经获得解决。确定了生命是物质发展变化的产物,是从无生命发展而来的,为生命界和无生命间的统一,论证了最初的生命的产生决不是由于神的特创。
“物质”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发展,是经历了曲折缓慢的道路的。最初是在千百万年的过程中形成了有机物,然后它们聚合起来,形成蛋白质,从蛋白质再产生凝胶小滴,这些凝胶小滴在它们和外部环境的相合作用中经过长期演化,最后便产生了活质(奥巴林“关于生命的发生问题”)。地球上自从有了活质,便有单细胞生物,现在遍布在地球上的形形色色的生命,都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至于最初的无生命物质是:碳、氢、氧、氮、硫、磷等几种元素。这些元素到处都存在着,古人所谓五行就和这几种元素分不开。
其形气相感万物化生的经过是这样的:“神”(此处“神”字,只是指阳明不测而言)“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形气为什么会相感呢?原来它们“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宇宙在永恒的动变中,有时会表现相对性的平衡,叫做“动静相召”。这样自然界就“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了。岐伯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又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上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均见《素问·六微旨大论》)。这里说明“气”的上下升降,就是天地动而不息的最容易观察出来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发生论承认生命是地球上的几种物质元素演变而来的,虽然它的演变过程极其漫长,但也有迹象可求。形气相感的自然发生论,也只是猜测生物是由于天地之间的几种基本物质互相结合或激荡而产生出来的,并无一定的进化历程,也无迹象可求。它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可见古代医家对于生命起源问题的探求已大大摆脱了神权的桎梏,要从物质上去寻找它的相对客观真理。
其他
1、宋一伦,杨学智主编,张慧,于红,费宇彤,刘峰,侯中伟,时宇静,禄颖,杨德强,张丽华,邱浩,黄幼民,王晶,徐立军,吕晓燕编写.《基础理论与疾病》: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2、陈宗清.《内经》生化学说初探:福建中医药,1981年6月30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