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研究_气功研究介绍|

xuanhujiaoyu

气功研究

气功研究是以气功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功法及功效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气功文化。

名称

气功研究

概述

概念
气功研究是以气功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功法及功效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气功文化。
解读

气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气化论》、《经络论》是中医的重要理论。“气”是本质,是内容,气运行于经络之中。“气”分外气与内气。内气是指运行于经络中的“气”,外气是发放于体外之“气”。调整内气可以强身治病,发放外气可以为他人治病。气功研究是以气功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功法及功效进行现代化研究。

应用领域

(一)健身气功研究综述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8年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气功是我国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首选运动项目。但是,“由于出现一些人借机宣扬愚昧迷信和唯心主义,甚至危害社会政治稳定情况”,气功的发展受到挫折,出现了“谈气功而色变”的状况。

可喜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应时而生。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为指导思想,按照体育总局“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研课题招标的形式,成立专家组,依托集体的智慧,在广泛调研和科学实验检验的基础上,编创了四种健身气功新功法——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的目的与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挖掘整理一批经历史考验,证明确有健身效果,内容健康、科学的传统导引功法,从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医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创一批健康、科学、文明的健身气功新功法,迅速占领被‘法轮功’邪教破坏的社会气功阵地。”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四种健身气功编创伊始就进行了一些生理学、心理学、免疫学等心身健康指标的测试,并对四种健身气功的认可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后进行的大范围试点推广中又扩大了样本量,对短期锻炼(3个月)和长期锻炼(6个月)的健身效果进行了科学测试。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四种健身气功对提高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以往气功研究综述

对曾经的气功研究之“如火如荼”,大约借用汪卫东(1994年)的一段话即可窥见一斑:“1979年以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气功学从沉默中崛起,并以锐不可挡之势,迅速席卷中华大地;又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地涌向世界,中国传统瑰宝的气功养生方法已逐渐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十多年来,不断升温的气功热给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页,其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涉及学科之多,其它任何一门学科可能都无与伦比!”

1、气功概念研究综述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一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石。“气功”一词自出现之初就纳入了诸多的内涵,况且“气”在中国又是一个广义性和多义性的词汇,因而,关于“气功”概念的争议始终存在着。

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中写到:“‘吐呐、导引、定功、静功、内功、调息、静坐’等都属于气功的范围。这些名称虽不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通过姿式、呼吸、心神的调炼,来达到培育元气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统称的‘气功’。所以,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法称之为气功”。自此以后,传统养生保健的锻炼方法所称谓的“导引、吐纳、调息、胎息、静坐、禅定、内丹术、周天功等等”被统称为“气功”。随着对“气功”研究的不断进展,从各个学科角度研究气功的各种学说纷纷涌现,由于各自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气功概念的认识也必然不同。有人认为气功是一种呼吸锻炼的方法,有人说是一种运动方法,有人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有的说是一门体悟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有的说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问,有的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技术,有点认为是一种健全身心的技能,……。

其实,无论各种各样的气功概念如何表述,它们的共性都是“调身、调心、调息”,它们的目的是、也只能是“健康”。调身指身体姿势的调整、躯体的运动,调心指心理的调节、意识的运用,调息指呼吸的调整与锻炼。无论是重视调身的导引功、动功等,还是重视调心的所谓静功、定功、禅坐、周天功等,或者是重视调息的所谓的吐纳、胎息、踵息等,都离不开“三调的结合”。无论是为了培育正气、培养元气,还是延年益寿、长生久视,或者阴平阳秘、形神合一,无非“健康”二字而已。

2、气功文化学研究综述

气功从传统中走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体现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其主体内容。李中华从七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统一性、连续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中庸和平、乡土情谊”。气功以和谐为原则,外求“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世界观;内求内倾性的“自足、自洽”,体现内在的泛道德性的和谐中庸的人生观。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从整体自然观出发,把天、地、人看成是“冲气以为和”的整体,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治身之道”都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自然之道”指人与自然界、自然环境的关系;“治国之道”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治身之道”指人自身内部系统、各器官、各组织之间的关系。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原则统一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体现了“和谐”的健身观。传统养生的“调于四时”、“顺四时而适寒温”等说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帮助。”这种内倾性的文化崇尚内在的自足、洽,追求内在的和谐。这是健身气功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决定了气功的实践重“体悟”、重“意识的运用”的“内炼性”特征。气功指导理论的“全凭心意练功夫”、“精神内守”、“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入静”、“致虚极,守静笃”等等,无不体现着这种“内倾性”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总是教人自己省察,所谓‘求诸己’、‘三省吾身’。孔子把“仁”与“寿”相联系,认为施仁要“由己到人、由内到外”,强调“己”的重要性。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讲求“存心养性以修身”,也是内倾性精神的体现。《孟子·尽心》:“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道家文化提倡“游心于形骸之内”、“为腹不为目”、“归根”。道家的“坐忘、心斋、见独、守一”等都是“以心体道,体其同一”的方法。“中国化的佛教亦有‘明心见性’、‘依自不依他’、‘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等说教,都是在向内用功。”

李土生(2002年)在《儒道释论养生》中,从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生命观与生命哲学角度,分别论述了气功与传统文化的渊源,认为:“道教重视修炼,儒家重视颐养,佛教重视悟性。”王松龄(1988年)在《中国气功的史·理·法》中,通过对《老子》、《庄子》等道家文化代表书籍以及道教、道家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分析与阐释,介绍了道家文化部分的气功理论;通过讨论佛教小乘派、大乘派的传入、基本理论与禅法,研究了佛家文化的气功理论,认为“坐禅、参禅虽主要在于精神境界的修持,但其修持的结果亦同样可以引起生理变化反应”。

同时,王松龄又“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儒家气功”之说颇有微词。他认为:“自明、清以来,特别在晚清以至民国时期,颇有一些人以‘儒家功’相标榜,‘儒家功’甚嚣尘上。实即以儒家之理解释得自佛、道之法,或说是用气功的观点解释儒家言。由于理学统治中国思想界近七百年,其‘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而其理论又半渊源于佛、道,故后之佛、道人物亦颇有引理学之理释气功者,故此亦或为标榜‘儒家功’者提供一些借口。”

综上所述,气功沐浴着传统文化从远古中走来,它必然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文化学视角对气功进行研究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仅仅是生硬地从古籍中揪几个词汇冠以某某气功功法之名,然后自诩为哪一家文化的功法,是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气功文化学研究的。

3、气功的历史学研究综述

用历史学的方法研究气功,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把关于气功的记载挖掘出来,研究气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促进气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因而,关于气功史的研究有着大量的参考文献。李志庸(1988年)的《中国气功发展史》堪称关于气功史学研究集大成者,他在书中把整个气功发展史分成九个时期——气功学的起源、气功学的形成、气功学的成长、气功学的进步、气功学的兴盛、气功学的普及提高、气功学的新发展、气功学的继承和气功学的科学时代。李志庸认为:①如果没有早期的医疗实践就不会产生原始的气功;如果没有医学理论作为基础,就更不会有气功的飞跃发展。②宗教与气功发展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③仿生和内省是中国气功学本身发展中的两个基本特点。马济人(1992年)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中对有关气功的书、人、功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气功的起源,然后按照不同历史时代发展脉络,对气功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疏理。研究认为中国气功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气功的锻炼和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了;古代的气功,到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功法上具体化了,内容也更丰富了;魏晋南北朝,气功学术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如嵇康、葛洪、陶弘景等代表性人物,以及《黄庭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等代表性著作;古代气功发展到隋唐时期,出现两个特点:一为在医疗上被广泛应用,隋唐三大古典医籍:《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有关于古代气功应用于临床的记载,二为传统内丹术开始兴起。《周易参同契》开始被用来指导内丹术;两宋金元时期,内丹术在隋唐五代兴起的基础上,形成流派,开始融合于医学气功之中,并且由于宋代革新了印刷术,为刊印书籍创造了条件。既有国家系统校订刊行的医籍,也有佛经道藏之类的丛书,气功专著也日见增多,此为保存、推广气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进入明清时期,古代气功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所应用,所以在医学著作中这个方面的资料也就更多了;内丹术日趋成熟,功法内容基本定到气功著作大量编集出版,锻炼方法纷纷总结推广。

“以史为鉴”,通过对气功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梳理气功的“来龙去脉”,可以给现代的研究以丰富和有益的启示。因此,对气功史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历史并非是任人摆弄的文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气功史的研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断章取义、妄加评判,甚至是恶意曲解。发展永远是硬道理,今天的研究要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去尊重历史、研究历史,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气功传统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气功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虞定海,吴京梅(1990年)在《中国保健体育》中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气功的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①阴阳学说,传统保健体育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运动方法,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功态平衡,阴阳学说在传统保健体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气功中的动功和静功,动功为阳,静功为阴,因此在练功方式上要求动功和静功密切结合,互为补充,平衡阴阴,全面改善健康状况。②五行学说,传统保健体育中也可常见运用五行学说来具体指导各种功法的锻炼。如六字吐纳功用于治疗疾病时,则首先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和经络,再分别选用相应的吐音,如肝嘘,心呵,脾呼,肺口四,肾吹等;③脏腑学说;④经络学说;⑤精、气、神学说。总之,气功以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健康观为指导思想,从中医基础理论各个方面对气功的研究为气功健身理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5、气功现代科学原理基础研究综述

气功实验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末已经开始,那时主要是对气功的人体效应进行研究,即观察练功之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如练功后的脑电、肌电、皮肤电、呼吸、消化液、血压、心率、皮肤温度、血液成分、尿17—酮类固醇等。到了70年代末在开展群众性气功锻炼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气功的实验研究,除了进一步在气功生理指标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外,生化、免疫和细胞形态的工作也有相当的数量。

马济人(1992年)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总结气功生理效应的研究包括气功的呼吸生理效应、气功的心血管效应研究、气功的神经生理效应;气功的心理效应的研究认为“得气感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综合效应”、“意守是一种自我反馈过程”、“自发动是一种心理顺从和心理放大效应”。秦潮(1996年)在《现代气功生理学》中从生理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对气功生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气功与神经、体液调节以及生物反馈与调节,气功对生物分子及细胞的效应,气功对血液和免疫功能的效应,气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效应,气功对呼吸系统的效应,气功对消化系统的效应,气功对能量代谢及体温的效应,气功对特殊感觉器官的效应,气功对神经系统的效应,气功对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的效应。这本书可谓有理有据,有理论阐述,又有翔实的实验数据。王极盛(1989年)在《中国气功心理学》中对气功的心理效应、气功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和气功锻炼的心理学分析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研究认为:气功能改善情绪、加强意志、优化性格,气功能促进心理健康,能够防治心身疾病。

其他

参考文献

1、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2、任恕著.《分子生物医学工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3、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