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惊厥为儿科常见病,又称“惊风”,以惊风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个主要症状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常危及生命,被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其中发病暴急,出现壮热、烦渴等热证者为“急惊风”;小儿惊风抽搐病势缓慢,表现为虚证者,则为“慢惊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神气怯弱,体属“纯阳”,真水未旺,心火独盛,则肺金受制,无以平肝木,故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易为外邪、内伤所伤,发生此病。
中医治疗上,急惊风止惊以疏风解毒,开窍豁痰,平肝镇痉为主;慢惊风止惊以回阳救急,逐寒荡惊,温中健脾为主。
(一)适应病症
外邪、内伤引起小儿热盛生痰,生惊发搐,牙关紧闭等症。
(二)代表性方剂
1、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紫雪 《外台秘要》
组成:黄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甘草。
功用: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或弦数;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3、白虎汤加减 《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羚羊角、水牛角。
功用:清热生津、凉肝熄风。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神昏谵语,抽搐,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4、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证,阳虚失血证,小儿慢惊风。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便血,吐血,舌淡脉弱。
(三)代表性中药
1、薄荷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用法用量:煎服,3一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6一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
药性: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聆,息风止痉。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4、桑叶
药性: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5一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5、菊花
药性:辛、甘、一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5一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6、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一60g,宜先煎。缎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7、寒水石
药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用法用量:煎服,1一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8、羚羊角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1一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一0.6g。
使用注意:脾虚慢惊者忌用。
9、钩藤
药性: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用法用量:煎服,3一12g,人煎剂宜后下。
10、天麻
药性:甘,平。归肝经。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用法用量:煎服,3一9g。研末冲服,每次1一1.5g。
11、玄参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用法用量:煎服,10一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溏者不宜服用。反黎芦。
12、水牛角
药性:苦,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一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
次1.5一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13、牡蛎
药性: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用法用量:煎服,9一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锻用,其他宜生用。
14、党参
药性: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9一30g。
使用注意:不宜与黎芦同用。
15、紫河车
药性:甘、咸,温。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用法用量:1.5一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人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至1个,水煮服食。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不宜单独应用。
(四)常用药膳
1、平肝清热茶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龙胆草1.8g,醋柴胡1.8g,甘菊花3g,生地黄3g,川芍1.8g
功效与应用:平肝清热。适用于目赤肿痛、眵多粘结,或耳痛耳胀,甚至脓耳等症。
制法与用法:上药共为粗末,加水煎汁,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1日1—2剂。
2、芹菜肉丝 《中医饮食疗法》
组成:芹菜500g,便猪肉100g,食盐5g,酱油5g,味精5g,芝麻油30g,葱丝5g,姜丝3g,湿淀粉适量。
功效与应用:清热平肝,利湿降火,芳香健胃。适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所致的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口苦目赤,心烦欲饮,肢体麻木,痉挛抽搐,小便不利等症;亦可用于病后体弱,食欲减退,形体消瘦者。
制法与用法:将芹菜剔去叶,削去老根,洗净,切成寸许长的段,放沸水中略悼,捞出用凉水过凉,沥干备用。瘦猪肉洗净切为细丝加入少许湿淀粉、酱油、芝麻油拌匀腌备用。炒锅置旺火上,注入芝麻油,烧热后放人葱丝、姜丝、肉丝偏炒。待肉丝炒熟,加人芹、食盐、味精,翻炒均匀,出锅即成。
使用注意:芹菜性凉,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则不宜常食。
(五)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
主穴:水沟、印堂、内关、太冲、合谷
配穴:热极生风者,配曲池、大椎、中冲;痰热化风者,配阴陵泉、丰隆;血虚生风者,配血海、足三里。神昏者配十宣、涌泉、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水沟、印堂可点刺出血。
2、耳针法
选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每次选2-3个穴,毫针刺,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
3、电针法
选合谷、太冲。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用连接波,快频率强刺激20-30分钟。
其他
1、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治则治法与针灸学分册》: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2、袁钟.《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3、邓中甲.《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月
4、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5、谭兴贵.《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