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鼻塞,口渴,自汗等;重证则见但热不寒,口渴,汗出,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邪热壅肺的证候。
若肺经之邪不解,挟痰内陷心包(逆传心包),神明被蒙,则见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肢厥,舌謇,舌质红绛等症,并可兼见动风证候。
(二)证候类型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常见证候类型有:
1、邪袭肺卫
肺合皮毛而统卫,开窍于鼻。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则肺卫同时受邪。其病理特点为:卫受邪郁,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温邪入侵,正气抗邪,故发热;肺受邪乘,清肃失司,故咳嗽;肺气失宣,卫气不布,肌肤失于温煦,故微恶风寒;邪热伤津,故口渴。其辨证要点为: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邪热壅肺
邪袭肺卫不解,温邪自表入里,演变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等。温邪自肺卫传入气分,故身热而无恶寒;里热迫津外泄,故汗出;液为热耗,津为汗伤,故口渴;肺气闭郁,故咳喘气促;苔黄脉数为气分热盛征象。其辨证要点为: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
湿热病邪或暑湿病邪犯肺,出现卫受湿遏,肺气失宣的病理变化,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症见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湿郁卫表则恶寒,热为湿遏则身热不扬;湿热阻肺,宣降失司,则胸闷、咳嗽、咽痛;舌苔白腻,脉濡缓,为湿重热轻之征。其辨证要点为: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脉濡缓,为湿重热轻之征。其辨证要点为: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4、邪陷心包
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包络,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等。邪陷心包的途径,一是肺病逆传,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渐次传于心包;三是邪热直中,径入心包。热陷心包,扰乱神明,出现严重神志异常,如神昏谵语,甚则昏愦不语;心窍为邪热所阻,气血运行郁滞,四肢失于温煦,故身灼热,四肢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故舌质红绛。邪陷心包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5、湿蒙心包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的病理变化。症见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红或绛等。痰湿蔽窍,心神受扰,故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较邪闭心包,逼乱神明,神昏谵语为轻;如邪在气分,未入营血,舌质红;如湿遏热伏或气营同病,可见舌绛;气分湿邪内阻,故舌苔垢腻,其湿重于热者为白苔厚腻,热重于湿者为黄腻苔。总之,湿蒙心包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三)治则
上焦证候的治法,原则上应各随其不同性质而定,但有一点是基本的,即绝大多数应考虑轻清疏解以祛除在表之外邪。所以吴瑭在《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其他
2、杨维益.《中医诊断学》: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年
3、林培政.《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