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噫_心为噫介绍|

xuanhujiaoyu

心为噫

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心气上逆之所以出现噫气症状,《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名称

心为噫

出处

《素问·宣明五气篇》

概述

概念
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心气上逆之所以出现噫气症状,《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解读

“噫”为古称,《说文解字》言“饱食息也,从口,意声”。今人多认为是“嗳气”,即胃中气体上出咽喉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多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虽多责之于胃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胃,然与脾、大肠、心、肝等也有诸多密切的联系。虽然嗳气总由胃气上逆所致,但导致胃气上逆的病因病机诸多,其治疗也并非一概和胃降逆所能囊括,临证当加以辨别。

对于“心为噫”历代注家各有己见。马莳认为“心有不平,气郁于心,故噫出之象,火炎上而烟焰出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张琦认为:“噫为脾病而出于心,子传母也,火土之郁,气不得伸,则噫出之。”(《素问释义》)张介宾注云:“噫,嗳气也。遍考本经,绝无嗳气一证,而惟言噫者,盖即刺也。……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舒伸,故为此证。”(《类经》)又《素问·脉解》云:“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灵枢·口问》谓:“人之噫气,何气使然?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之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亦可见心胃之经脉相连,息息相关。参照诸家观点,互相比对,均认为此“噫”之病机是因气郁不伸,胃气上逆,影响于心所致。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二者互相协调,气血运行方畅。宗气为聚集于胸中之气,为肺从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脾胃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成,其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正如《灵枢·邪客》言:“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五味》言:“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反之,胸中气机不得舒展,血脉不行,宗气不畅,常可见胸中气塞、短气,甚者可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应用领域

中医临证治疗嗳气时,在和胃降逆的同时,结合开心窍、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等法,屡获良效。特别是顽固性嗳气以和胃降逆法治疗无效的,皆可从“心”治“噫”而每获良效,此亦为“治本”之道。如治疗顽固性嗳气、呃逆诸证,大多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佐以开心气、通心窍、入心经、清心火之品如远志、石菖蒲、郁金、黄连等而获良效。其他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蟾酥等亦有效,但限于药源用之较少。

其他

参考文献

1、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 “心为噫”,嗳气治心[J]. 天津中医药,2013,02:65-66.

2、朱立伟. 论《素问》“五气为病”的临床指导意义[J]. 中医药通报,2016,03:19-21.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