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载:“太阴脉;是胃脉蔟殹(也)。彼(被)胃,出鱼股阴下廉,腨上廉,出(内)踝之上廉。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腹胀,善噫,食欲欧(呕),得后与气则怢然衰。是钜阴脉主治其所(产病):□□,心烦,死;心痛与腹胀,死;不能食,不能卧,强吹(欠),三者同则死;溏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
太阴脉指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经别结于咽,贯舌本。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首穴是隐白,末穴是大包,左右各21穴。
足太阴脾经循行及主治
1、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食后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大便或矢气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不畅,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虚证,百节松弛软弱。
其他
1、袁钟等.《中医辞海 上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年
2、沈雪勇.《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