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络脉_十四络脉介绍|

xuanhujiaoyu

十四络脉

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名称

十四络脉

出处

《素问·气穴论》

概述

概念
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解读
十四络脉,又称十四别络,是从本经的络穴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联系的功能。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督脉、任脉的络脉,合称十四络脉。出《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应用领域

十四络脉的名称、循行部位、病证与主治:

1、手太阴肺经别络:手太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列缺。它起于腕上的分肉之间,与本经经脉并行,直入手掌中,散于鱼际处。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腕后高骨及手掌发热;正虚的见张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取腕后一寸半处的列缺穴。本络由此别出,联络手阳明经脉。

2、手少阴心经别络:手少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通里。它起于腕上一寸处,别出上行,循本经入于心中,再上行联系舌根,联属目系。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胸膈间有支撑不舒之感;正虚的见不能言语。治疗时,取掌后一寸处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出,联络手太阳经脉。

3、手厥阴心包经别络:手厥阴心包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内关。它起于腕上二寸处的两筋之间,本络由此别走于手少阳经。并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联络心系。本络脉发病,邪气实的见心痛;正气虚的见心中烦乱。治疗时,取腕上二寸处两筋间的内关穴。

4、手太阳小肠经别络:手太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支正。它起于腕上五寸处,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向上过肘,络于肩髃穴处。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骨节弛缓,肘关节萎废不能运动;正虚的就会生出赘肉,小的赘肉数多如指间痂疥一样。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支正。

5、手阳明大肠经别络:手阳明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偏历。它起于腕上三寸处,别行走入手太阴经;其别而上行的沿臂上肩髃,再上行过颈到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的络脉,上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龋齿,耳聋;正虚的见齿冷,膈间闭塞不通。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偏历。

6、手少阳三焦经别络:手少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外关。它起始于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会合。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肘关节拘挛;正虚的见肘部弛缓不收。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外关。

7、足太阳膀胱经别络:足太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飞阳。它起于外踝上七寸处,别行走入足少阴经。本络脉发病,邪实的出现鼻塞不通,头与背部疼痛;正虚的出现流涕、鼻塞不通或出血。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飞阳。

8、足少阳胆经别络:足少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光明。它起于外踝上五寸处,别行走入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肢冷;正虚的见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光明。

9、足阳明胃经别络:足阳明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丰隆。它起于外踝上八寸处,别行走入足太阴经;其别出而上行的,沿着胫骨的外缘,络于头项,与该处其他各经经气会合,向下绕络于喉咽。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出现喉痹和突然失音;邪实则神志失常而发生癫狂;正虚则两足弛缓不收,小腿肌肉萎缩。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丰隆。

10、足太阴脾经别络:足太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公孙。它起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行走入足阳明经;其别出而上行的,入腹络于肠胃。本络脉发病,其厥气上逆则发为霍乱;邪气实则肠中疼痛如刀切;正气虚则腹胀如鼓。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公孙。

11、足少阴肾经别络:足少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大钟。它起于足内踝的后面,环绕足跟别行走入足太阳经;其别出而行的络脉与本经向上的经脉相并,走入心包络下,然后向外贯穿腰脊。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发生心烦闷乱;邪气实则二便不通;正气虚则腰痛。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大钟。

12、足厥阴肝经别络:足厥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腧穴名叫蠡沟。它起于内踝上五寸处,别行走入足少阳经;其别出而上行的络脉,沿小腿向上达于睾丸部,聚于阴茎。其病气上逆突然发为疝病睾丸肿大;邪气实则阴茎易于勃起;正气虚则阴部猝痒。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蠡沟。

十四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四支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之间的联系。经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关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别于四肢的表经于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联系。通过络脉的沟通,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四经络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脉,为大络,具有统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的作用,从而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十二经络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络脉脉气的汇聚点和枢纽;任脉之络,有统属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督脉之络有统属头背部诸阳经络脉的作用。

其他

参考文献

1主编: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主编:凌耀星.《实用内经词句辞典》: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年

3主编:王新华.《黄帝内经类编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4主编: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1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