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所合_五味所合介绍|

xuanhujiaoyu

五味所合

五味所合,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与五味所入意义相同。

名称

五味所合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概念
五味所合,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与五味所入意义相同。
解读
《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与五味所入意义相同。
应用领域
(一)五味所合滋养身体。
《黄帝内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气化即天地之气化。《类经》释曰:“夫味得地之气,故能生五脏之阴”。阴者,脏腑阴精也,指物质基础而言。《素问·五运行大论》更为具体谈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由此可见,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五味所合以治疾病
1、由五味的特性,以类相从而“归其所喜”之脏以治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里所谓某味先入某脏,说明五味的归脏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这是五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前提基础。由于机体受邪不同,所中脏腑、经络各异,而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五味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也各不同。我们便可以运用五味之性去纠正脏腑之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世以某药引药入某经,用以治疗该经之病的“引经药”,便是《黄帝内经》五味归脏理论的发挥。
2、由五味的作用,随五脏之“苦”、“欲”即去其苦、顺气欲以治病。
五味理论运用于临床内容丰富多彩。《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脾之所苦为湿,临床上对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者可参选平胃散化裁。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皆苦温之品以燥湿健脾。再如五脏所欲,脾之所欲为甘,临床上常以小建中汤治疗中央脾土受损,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不健所致虚劳里急。在姜桂辛甘化阳,芍甘酸甘养阴的基础上重用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既能益脾气而养脾阴,又可缓肝急而止痛。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张声生,朱培一,陶琳,《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21卷,第3期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