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食物经咀嚼后,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经脉 “连舌本,舌下”,舌又主司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常,如《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见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一)食欲与食量
食欲和食量,与脾、胃、肠、肝等脏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脾胃或相关脏腑发生病变,常可引起食欲、食量异常。
1、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又称不欲食、纳呆、纳少或纳差,指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甚至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食欲减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若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久病食欲减退,兼有腹胀便溏,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者,多属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伴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者,多由湿盛困脾所致。
2、厌食
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又称恶食。厌食兼有嗳气酸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多属饮食停滞胃腑,腐熟功能失常。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脾胃湿热;若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
指食欲过于旺盛,食量增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又称多食易饥。若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者,为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若兼见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为胃肾阴亏火旺所致;若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胃强者,是指胃腐熟、消磨功能亢进,脾弱者,是指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
4、饥不欲食
指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虚火内扰则易于饥饿,阴虚胃弱,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5、偏嗜食物或异物
偏嗜食物是指嗜食某种食物。 偏嗜异物,是指对非食物之类的偏嗜现象。 正常人由于地域与生活习惯不同,可有不同的饮食偏嗜,一般不会引起疾病。 但若偏嗜太过,则有可能导致病变,如偏嗜肥甘,易生痰湿;偏食生冷,易伤脾胃;过食辛辣,易病燥热等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等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若嗜食泥土、生米、纸张等异物,兼见消瘦,腹胀腹痛者,多见虫病。常见于小儿,因饮食不洁,虫卵入腹生虫,使脾胃的纳运失常所致。
(二)口味
因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可循经脉上至于口,故口味异常,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
1、口淡:指饮食无味,常伴有食欲减退。多为脾胃气虚。
2、口苦:指口中味苦。多见于肝胆火盛,或湿热内蕴以致胆气上逆所致。
3、口甜:指口中味甜。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其中属脾胃湿热者,多口甜而黏腻不爽;属脾虚者,多口甜而涎沫稀薄。
4、口酸:指口味酸。多见于肝胃不和、伤食等原因所致。伤食者,口中多为酸腐气味,以资鉴别。
5、口咸:指口中味咸。多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
6、口涩:指口中干涩,如食生柿子之感 多为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所致。
7、口黏腻:指口中黏腻不爽,常伴舌苔厚腻。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等所致。 口黏腻常与味觉异常同见,如黏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黏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
其他
1、主编: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
2、主编:李德新.《实用中医基础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3、主编: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4、主编:吴承玉.《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