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针疗法_小儿针疗法介绍|

xuanhujiaoyu

小儿针疗法

外科治法。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名小儿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名称

小儿针疗法

概述

概念
外科治法。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名小儿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解读
皮肤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多针、浅刺及刺激面广的特点,是由《内经》中的“毛刺”、“扬刺”和“半刺”发展而来。因所用的针具不同,又分别有“七星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滚刺疗法”等名称。临床操作时,选定适宜针具和刺激部位予以消毒后,手持针柄以腕力进行弹扣或使滚筒来回滚动,先轻后重,着力均匀,由上而下,自内向外,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有微量出血为止。每日或间日一次,7~15次为一疗程。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痛经、近视、神经性皮炎等效果更佳。
应用领域
(一)常用皮肤针疗法
最常用的针具为梅花针、电梅花针及滚筒式皮肤针。治疗时先用75%酒精消毒针具和针刺部位。
1、梅花针治疗法:术者用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一般针柄末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然后用手腕力量灵活、均匀而有节奏地弹刺。弹刺时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发出短促而清脆的“哒”声。如此反复操作。弹刺时一定要平刺,不能慢刺、压刺、斜刺和拖刺,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每分钟70~90次。刺激弧度分轻、重、中等刺法三种。轻刺腕力轻,针具低抬,节奏轻快,患者稍有疼痛,局部皮肤略有潮红,适用于头面部、老人、儿童和身体虚弱及对疼痛敏感的患者;重刺腕力重,针具抬高,节奏较慢,患者有明显疼痛,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和微量出血,多用于胸背部、四肢和青壮年及对痛觉不敏感的患者,中等刺介于轻、重刺之间,被叩刺部位的皮肤发红,但无出血,适用于一般常见病。
2、电梅花针疗法:用晶体管治疗仪,以两根输出线,一根接在梅花针组上,另一根接在铜棒上,输出峰值电压为100~120V,输出锯齿波频率为16~300次/min,电源电压用9V,电流小于5mA,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应用时打开电源,调好频率(或波型)及输出,让病人一手握住连接导线的铜棒,其余操作方法同不通电梅花针。
3、滚刺筒疗法:治疗时,术者右手握筒柄,轻刺时筒柄和皮肤平行,重刺时筒柄与皮肤成45°角以上,使滚筒在皮肤一定部位上来回滚动。
(二)皮肤针叩刺法
皮肤针的叩刺通常分为四大类,即按部位叩刺法、循经叩刺法、辨证取穴叩刺法、阳性反应物或敏感点叩刺法,另外,还有整体叩刺法,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部位,其叩刺顺序如下:
1、头部:按督脉、膀胱经、胆经各经循行,由前发际至后发际之脑户、玉枕、风池穴。两侧颞部由上向下叩刺。
2、项部:由脑户刺至大椎穴之上;由风池穴、天柱穴刺至第六颈椎棘突两旁。
3、颈部:第一线刺胸锁乳突肌后缘;第二线由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刺,第三线从下颌角后向前刺。
4、肩胛部:先由肩胛骨内缘向上向下刺;其次在肩胛岗上缘由内向外叩刺;最后由肩胛岗下缘,从内向外叩刺。如举肩困难,可重刺腋窝后上方和前上方的肩关节周围处。
5、脊背部:第一行刺脊柱两旁,膀胱经第一侧线(后正中线旁开4cm);第二行刺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二侧线(后正中线旁开8cm)。
6、骶部:由尾骨尖向外上方叩刺,每一侧刺三行。
7、上下肢:按三阴经、三阳经循行叩刺,在关节周围可进行环形叩刺。
8、面部:按局部叩刺。
(1)眼部:第一行从眉头沿眉毛向眉梢叩刺;第二行由目内眦经上眼睑,刺至瞳子髎;第三行由目内眦经眶下缘刺至瞳子髎。
(2)鼻部:以两侧鼻翼上方软骨部为重点。
(3)耳部:以耳垂和耳前为重点。
(三)皮肤针疗法特点
皮肤针疗法具有多针、刺激面大、疼痛轻微等特点,可通过刺激皮部、孙络、络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适应范围较广,主要用于头痛、胸胁痛、失眠、痹证、口眼斜、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痿、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顽癣、斑秃、神经性皮炎等。
(四)使用注意
使用皮肤针时,要随时检查针具、发现针尖有缺损、毛刺、带钩等须及时修理或更换。同时要严格消毒,尤其是重刺之后,以防感染;皮肤局部有外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主编.《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邢玉瑞主编.《中医方法全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