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经_少阳经介绍|

xuanhujiaoyu

少阳经

太阳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合称。

名称

少阳经

应用学科

针灸学、中医药学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概念

太阳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合称。

解读

在经络理论中,经脉的名称是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三焦经表示该经脉属三焦腑,胆经表示该经脉属胆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其中,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手少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的特点主要包括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本经腧穴等。

1、经脉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向上经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手腕背侧,上达前臂外侧,沿桡骨和尺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进入缺盆部,上行经颈项旁,经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再浅出到耳前,经上关、面颊到目外眦。

2、主要病候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外侧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等。

(2)热病:热病汗出。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胸胁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

4、本经腧穴

包括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泠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等23个腧穴。

足少阳经

足少阳胆经的特点主要包括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本经腧穴等。

1、经脉循行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行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颈项部至肩上,下人缺盆。耳部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行经颊车,由颈部下行,与前脉在缺盆部会合,再向下进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再沿胁肋内下行至腹股沟动脉部,绕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其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腋部、侧胸部、胁肋部,再下行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缘下行经腓骨之前,至外踝前,沿足背部,进入第4趾外侧。足背部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出趾背毫毛部。

2、主要病候

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3、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

(2)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

(3)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

4、本经腧穴

包括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44个腧穴。

表里属络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联属,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之阴经和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

表里配对

根据阴阳气的多少,十二经脉之间存在着表里配对的关系。如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因此,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病变时会相互影响,治疗时可相互为用。

其他

参考文献

[1]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