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_经络介绍|

xuanhujiaoyu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名称

经络

应用学科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学

概述

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具体组成

经络由经脉、络脉和连属于体表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所组成。

1、经脉

(1)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2)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而得名。

(3)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与十二经脉相应,分为手三阴、手三阳经别和足三阴、足三阳经别。

2、络脉

(1)十五络脉:是指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此外,也有“十六络”之说,包括胃之大络。

(2)浮络:是指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者。

(3)孙络:是指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3、十二经筋

是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皆隶属于十二经脉,并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4、十二皮部

是指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特点

具体因组成部分不同而有所差异。

1、经脉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体表的头面、躯干和四肢。十二经脉中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外侧的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的是足三阳经,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手三阴经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 寸以下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联属,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的阴经和阳经也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2)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和表里配合关系。

(3)十二经别: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2、络脉

十二经脉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3、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与其所辖经脉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分布是成片的,有结、聚、散、络的特点。结聚部位多在关节及肌肉丰厚处,并与邻近的他经相联结;前阴是宗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经筋都在该处聚合;散主要在胸腹;足厥阴肝经除结于阴器外,还能总络诸筋。

4、十二皮部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的部位。

作用意义

具体因组成部分不同而有所差异。

1、经脉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除了与属络的脏腑有特定联系外,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其他脏腑或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常用于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

(2)奇经八脉:具有统率、主导作用,沟通、联络作用,以及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部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与心的联系的作用。

2、络脉

十五络脉为大络,具有统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以渗灌血液、营养周身、贯通营卫的作用。

3、十二经筋

具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4、十二皮部

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其他

参考文献

[1]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14.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