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理性出汗可表现为汗液外泄过多,或汗出时间、部位、颜色及出汗形式的异常,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止汗是运用具有止汗作用的药物对汗出过多进行治疗的治法,止汗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有敛耗散、固滑脱之功。即陈藏器所谓:“涩可固脱。”李时珍所谓:“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之意。因而本类药物具有固表止汗作用。
1、麻黄根:甘、微涩,平。归肺经。固表止汗。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忌用。
2、浮小麦:甘,凉。归心经。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
3、糯稻根须:甘,平。归心,肝经。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煎服,15~30g。
(二)常用止汗方剂
1、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三)针灸止汗
1、选穴:大椎、合谷、复溜、足三里。
功效:益气通阳,固表止汗。
主治:卫阳不足之自汗,症见汗自出而恶风寒,肢体不温,神疲乏力,易感风邪,舌淡苔白,脉浮虚软。
2、选穴:阴郄、太溪。
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扰,盗汗发热,面赤心烦,口干唇燥,便难溲赤,舌红脉数。
其他
2、欧广生.《实用针灸处方》:三环出版社,1991年
3、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4、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5、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