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九六补泻法中,首先必须掌握九六的阴阳属性和九六初、少、老之分。“六”为阴属泻、“九”为阳属补,九六之数具体又分初九、少九、老九和初六、少六、老六。九六补泻法,必须与提插法、捻转法相结合应用,也就是说,基础的提插法和捻转法结合九阳、六阴,是九六补泻法的基本方法。
1、徐凤九六补泻法
徐凤在《针灸大全·金针赋》中所著录的许多针刺补泻法中,都有“九六”补泻法的操作,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引阴”、“阴中引阳”、“子午捣臼”、“进气之诀”、“留气之诀”、“抽添之诀”,举其中一例说明之。
补法:强补法的烧山火法,在分为天、人、地三部的基础上三进三退。三进,即插针入天部从天部进入人部,从人部进入地部,分为三部,每部进行九数的提插或捻转。三退,进入地部行针九阳数后,逐步提退至人部、天部。每部仍行提插或捻转九阳数,然后出针。
泻法:强泻的透天凉法,在分为天、人、地三部的基础上,三出三入。三出,即将针插入地部,从地部提退到人部,从人部提退到天部,分为三部,每部进行六数的提插或捻转。三入,进入天部行针六阴数后,逐步向人部、地部插入。每部仍行提插或捻转法六数。
技术要领:九六补泻法技术,必须与提插法或捻转法相结合。补为九及九的倍数(亦可用少阳数的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数或老阳数九九八十一数);泻为六及六的倍数(亦可少阴数三六一十八数、六六三十六数或老阴数八八六十四数)。在操作时,应明确属于阴阳的六九数的老、少、初。针刺的深度相对应深些,可分为三部,即浅、中、深;天、人、地;第一、二、三针感层。一般在人和地部行针。
2、李梴九六补泻法
补法:在行针提插或捻转时用九数,九数即子阳数。一九数即为初九数,在行针中行三至四个初九数,即三九二十七数或四九三十六数均为行初阳数补法,每行一九数,中间可稍停留约10秒再行下一九数。①少阳数行针,也是在提插或捻转时以七数计算,共行针七七四十九数,每行针七数,可稍停留约15秒,再行下一七数。为行少阳数补法。②老阳数行针,亦在提插或捻转的同时,配以九数行针,总数为九九八十一数,每次行针二十七次,稍停留约30秒左右,再刺,共行针三次,为行老阳数补法。在补法中还根据时辰、阴阳日、阴阳经进行阳数的选择使用。子时至午时用九阳数进补,阳日刺阴经用九阳数进补。
泻法:在行针提插或捻转时用六数,六数即午阴数。一六数即为初六数,在行针中行三个初六数,共三六一十八个数,为行初阴数泻法,每行一个初六数,中间可稍停留约10秒,再行下一六数。①少阴数刺法行针,是在提插或捻转时以六数计算,共行针六六三十六数,每次行针18次,分2次行针,每次稍停留约20秒左右,再行下一次,为行少阴数补法。②老阴数刺法行针,是在提插或捻转时以八数计算,共行针八八六十四数,每次行针8次,分八次行针,每次稍停留约10秒左右,再行下一次,为行老阴数刺法。在泻法中也根据时辰,阴阳日、阴阳经进行阴数的选择使用。午时后午时至子时用六阴数而泻,阳日刺阴经,用六阴数而泻。
李挺九六补泻法还根据时辰、阴阳日、阴阳经而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补泻。技术要领要掌握三点:一是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二是施术数量为九的倍数或六的倍数。三是用捻转法或提插法。
九六补泻是针刺补泻的大法,它提示我们针刺必须达到九六之质变刺激量,方能实现补虚泻实的目的。现今针灸文献所记载的针刺手法中,已经不拘于九六之数,而是以刺激量的不同分别补泻。在复式手法中,有些针灸文献将烧山火、透天凉也减去了九六之数,而以捻转或提插的不同刺激量来区分补泻,即可视为九六质变之活法。
当然,由于临床病情错综复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故不能截然地以刺激量的大小来区分补泻。对此明代医家杨继洲认为“刺有大小”,有“平补平泻”,“大补大泻”。平补平泻是指手法较轻,刺激量较小的补泻手法。大补大泻则是手法较重和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手法。平补平泻只用轻慢柔和,由浅而深(补)或由深而浅(泻)的捻转和提插法,使内外(深浅)之气调和即可。大补大泻则要分天、人、地三部,每一部都实行补泻手法,以达到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可见,补法有属于弱刺激的,也有属于强刺激的。所以临证时当随证灵活运用,不可单以九六之数区分补泻,也不可单以强弱刺激量来定补泻,当以质变(使病理状态回复生理状态)的刺激量为依据。
其他
1、袁钟、图娅等主编.《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李经纬、余瀛鳌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3、《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4、王富春主编.《中国针灸交流通鉴·针法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