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_五气介绍|

xuanhujiaoyu

五气

五气是中医学中按照五行属性,从气(气味)方面对事物进行推演归类的一种分类标准,并按照五行理论,来阐释、推演五气(气味)中的复杂联系。中医学中五气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有很多,比较主流的是将风、暑、湿、燥、寒称之为五气。

名称

五气

出处

《素问》

概述

概念
五气是中医学中按照五行属性,从气(气味)方面对事物进行推演归类的一种分类标准,并按照五行理论,来阐释、推演五气(气味)中的复杂联系。中医学中五气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有很多,比较主流的是将风、暑、湿、燥、寒称之为五气。
解读
1、运气学术语,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2、运气学术语,专指土气,土位中央,其数为五,故名。
3、自然界五气,即风、暑、湿、燥、寒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4、藏象学术语。指五脏所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5、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5、药物学术语,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6、药物学术语,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也称为五臭。《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应用领域
1、指导中医理论
木、火、土、金、水为大自然最本质的五种元素,也称为五气,他们之间复杂的联系称为五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制化胜复。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尤其脏腑功能关系方面。其同阴阳学说一样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阐明病因
自然界五气为风、暑、湿、燥、寒,正常时对人体有利无害,但当其太过或不及时,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也称为淫气,即中医中的六淫,为外感致病因素的主要来源。同时根据五行关系,指明了五脏所易受之邪,如脾易受湿邪,心易受火邪,为后世医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未病防治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3、指导用药归经及饮食
在中药性味归经中,臊焦香腥腐五气(五臭)同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性(寒热温凉)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属性归经,指导临床用药。《内经》记载“精藏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臭臊;藏精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臭焦;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臭香;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臭腥;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臭腐”。
4、配置方药
根据五行理论中五气和五脏、五味等之间的关系,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论述了制方五法,还特意注明这些方法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设立的,而是告诉人们按照五行制方生克法配伍药食的基本道理和原则。张氏制方五法,在中医理论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后世立方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其他

参考文献
1、唐雪梅,张同远.《素问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0月
2、刘全坤.《要健康就要这样吃》: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
3、刘燕池、雷顺群.《中医基础理论》:学苑出版社,2005年10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