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会迎香),上行至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会睛明),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须唇沟(会承浆)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颧弓上(会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面部支脉:以大迎前下走入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跗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主治病证: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以及头、面、眼、鼻、口、齿、热病,精神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病变。
3、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隔,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从缺盆,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从颊部上行至眶下(颧髎),抵于鼻旁,至内眦(会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主治病证:头项强痛、耳聋、目翳、颊肿、咽喉肿痛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4、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头顶(会百会)。头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部。头顶部直行的脉: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腋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会环跳)下行,沿着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与腰部下达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主治病证:头痛、项强、目眩、鼻塞、腰背痛、癫狂;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病变。背俞穴主治各相关脏腑和所连属的组织器官病变。
5、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挠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出足少阳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方,上行额角,再弯下走向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主治病证:偏头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胁肋痛,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6、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于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会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主治病证:偏头痛、耳鸣、耳聋、胁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偏瘫、肝胆疾病、目疾,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其他
2、《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高希言、饶洪主编.《实用汉英针灸辞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年
4、施邴培主编.《针灸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