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伤寒论》注本。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代钱潢(天来)撰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书中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作为“阴阳发病六经统论”(全书的第一条原文)列于六经病之前。其于六经病,则各列纲领,并将各篇原文详予注释。释文选取成无己以来历代注家之精微,而有所补阐、辨正。每方均有方论、析义、辨误、论治,颇多独到的见解。书末“附录”,列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动气臆说”等六篇短文。作者此编力求“直溯源流,深究根柢,推求《灵(枢)》、《素(问)》,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体现了钱氏认真的治学态度。
名称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成书背景
钱氏认为世传《伤寒论》刊本、注本条文前后舛误,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释文采成无己以来历代注家之精华,撰成本书。
钱潢,清代医家。字天来。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乃立志习医,精研《内经》、《伤寒论》。曾注《素问》若干篇,尤邃于仲景伤寒学。以后世无能逾越仲景方之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等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遂倡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穷源及流。遇隐义未明,必披阅经传,钩玄索隐。晚年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此书将传世《伤寒论》之条文,重予编订,详加诠解,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论述、析义、辨误、主治,多有创见,故在《伤寒论》注本中颇有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将《伤寒论》原文重新编次,分十卷二十二篇。卷一至卷四载阴阳发病六经总论及太阳病篇,首论六经病证之阴阳及太阳之中风、伤寒、风寒两伤营卫证;卷五为温病、风温、痉、湿、暍证治;卷六为阳明病篇,分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论述;卷七为少阳病篇,附合病、并病;卷八为太阴病篇,附霍乱病;卷九为少阴病篇,分少阴前篇、少阴后篇论述;卷十为厥阴病篇,兼论差后诸证。末有附录,载“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等六篇。钱氏认为《伤寒论》经叔和编次,六经混淆,前后舛错,故予重编,删除了伤寒例、辨脉法、平脉法、诸可与不可等内容,并将温病、痉湿暍病等列于太阳篇之末,凡改动之处均说明原委。又以为成无己等之注释亦有失仲景原意,遂提倡上溯《灵枢》、《素问》穷源及流。书中强调六经病证的阴阳辨证,提出了“外感之邪,发则可辨”的观点。并以证候归类法对《伤寒论》进行阐发。其于太阳病推崇喻嘉言“三纲鼎立”说,而论述更为具体,指出太阳病与肺经关系尤为密切。对于温病证治,认为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法已包含于六经证治之中,指出大青龙汤为治温之主剂,并对暑病证治进行了阐发。又以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力倡“本经自受”之说。并注重方剂,探究制方之意及药性之寒热温凉。另撰“辨误”,对伤寒的重要学术问题追溯源流,援古证今,阐发仲景旨意,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质疑。
流传版本
现存清乾隆十四年(1749)虚白室刻本、日本享和三年(1803)东都台寿堂刻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影响评价
本书是颇有影响的《伤寒论》注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