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范围
擅长内科杂病及温热病的诊治,对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变、肝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扩张出血、哮喘、痛经等疗效卓著。
教育经历
1937年毕业于广东省中医药专门学校。
工作经历
1937年,回乡行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三水县芦苞联合诊所工作。
1956年,调到三水县人民医院工作。
1959年后,历任三水县中医院副院长、三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三水县中医院名誉院长。
学术思想
1、重辨证,注意疾病的常与变
林品生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辨证的基础上掌握疾病的常态与变态,不能墨守成规。如林品生治疗肝炎一病,从病因、脏腑、阴阳、气血辨证论治,认为急性肝炎多为邪气盛(湿热盛),又根据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的不同,分别采用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甘露消毒饮等化裁治之,诚可获愈。但当湿热蕴久化毒,内侵营血,而症见黄疸进行性加深,神志模糊,又当凉血解毒,芳香开窍等方法治之,而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属治之。但对于迁延性、慢性肝炎,在治疗上又当别论,认为病虽为湿热所致,由于病情缠绵,或因病变初期用药不当,或因体质素弱,正不胜邪,正虚邪恋,余邪残留,伤及脾胃,殃及肝肾,导致气血阴津的耗伤,如以湿热论治,继用苦寒药,非但无益,反损伤脾胃,致湿热难化,日久每致肝、脾、肾功能和气血的失调益甚。
因而林品生主张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扶正为主,并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证候,施以不同方药。认为肝病早期,邪实为主,采用祛邪为主;肝病后期,多属正虚,采用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法。认为扶正不仅不致助邪,而且可达到祛邪的目的。并根据肝为刚脏,体阴用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阴虚是慢性肝炎的本质。主张疏肝不可太过,补脾不可过壅,祛瘀不可太破的原则。在用药上喜用花类药以舒肝之用,如茉莉花、玫瑰花、素馨花等。健脾除注意益气外还须益脾阴,喜用山药、莲子、芡实之属。活血通络喜用虫类药物如土鳖虫、炒穿山甲、九香虫等。
2、选方用药,力主精专,疗顽疾以扶元为先
疾病的发生、变化与发展,主要是邪正的消长而致人体阴阳的失调。临床用药就是补偏救弊,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他认为:“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应按一定的法度、疾病的轻重而施用,暴病用药宜峻猛,久病用药宜轻缓。”如治疗急性肾炎仅用益母草一味药,如实中挟虚只加黄芪。又如治疗白喉,仅用土牛膝、大青叶二药,但用量宜大剂量,每获奇效。
然对慢性疾病的治疗,他主张药量不宜太重,且喜用丸剂,谓丸者缓也,认为慢性疾病,正气亏虛,过用峻剂,反伤正气,欲速不达。他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一症,认为《黄帝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均是指实证而言。对肝硬化腹水不宜过用峻泻药,如不得已而用之,必须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或与补气药间用,因病本正气已亏,如用峻利药,每损脾胃,戕伐元气,虽得一时之快,一日半日,其肿益甚,实为愈之勉强,而滋生偏弊,不可不慎。又如治疗慢性肾炎水肿,不主张用攻伐,而主张用温补,十分推崇张景岳谓:“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之勉强。”
林老擅长于慢性疾病的治疗,认为久病多虚,疾病能否向愈,与人体正气盛衰关系密切。为此他把“扶正”的观点贯穿在慢性疾病治疗的始终,如对慢性肾炎水肿病人,偶因感冒发热,不主张用寒凉药物,认为寒凉易伤阳气,而主张用辛温解表,如若使用,只配小量甘凉之品,以免感冒虽愈而正气受损。对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兼夹症,必须根据标本缓急而施治,遵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制定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做到常中有变,有缓有急,层次整然,可法可从。
科研成果
首先在国内提出并肯定中药益母草治疗肾炎水肿的作用,扩大了益母草的药物范围。
获奖情况
197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1991年,被聘为广东省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1992年2月,被确定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1992年12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曾任:
广东省佛山地区中医学会副会长
主要论文
1.林品生.中医扶正法在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治疗中的应用[J].新中医,1973,(05):15-17.
2.林品生.益母草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13例初步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59,(06):18-19.
传承图谱
林品生→林炽强、李渊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