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及软组织损伤,如头痛、半身不遂、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症、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全身各关节急慢性劳损及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教育经历
出生于中医推拿世家,其伯父丁凤山,父亲丁树山为一指禅流派传人,幼时在家跟随父亲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父亲病故后,继续随堂兄丁鹤山习医。
1952年在上海同德医学院进修1年。
工作经历
1936-1952年,在上海静安别墅125号开设推拿诊所。
1955-1958年,半天参加江宁区第11门诊部工作,半天私人开业。
1956年2月-9月,任南京军事学院医务处特聘医师。
1958年8月-1978年,在上海市推拿学校任教,兼任上海市推拿门诊部医师。
1978-1985年,任岳阳医院推拿科主任。
1982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1985年,任硕士生导师。
学术思想
1、中西医结合与法推拿
倡导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取长补短,是法推拿形成的理论基础,更是法推拿学术的思想核心。从中医推拿的历代沿习及实践经历中,丁师认识到,理论知识的缺乏是推拿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他又看到,整体观念、内外相连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所长,细究局部、探幽入微是西医治学之所长,遂以中医经络学说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知识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逐步创立了法推拿。
2、手法刚柔相济,治疗与运动结合
强调手法刚柔相济,倡导治疗手法与被动运动结合是法推拿的精髓。丁师认为,推拿手法之力有两重性:刺激穴位、经筋、皮部,激发经络反应为其治疗性,改变组织微细结构,引起疼痛、结构破坏为其损伤性。不可过于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法推拿手法应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刚柔相济的具体涵义,丁师具体地描述为:手法应具有一定的力度,即使隔着衣服操作,也能作用到一定的组织深度。但这种力不是粗暴蛮力,而是一种技巧力,病变组织不因压力刺激而产生剧烈疼痛,肌肉也不由此而强烈痉挛、影响力的作用深度,反而在治疗过程中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治疗后有病痛显著减轻的体会。
治疗运动分为被动运动、自主运动和抗阻力自主性运动。而被动运动是指由医生控制的肢体运动,具有纠正错位、分离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血管压迫的作用,对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掌握不当,常可造成严重的组织创伤。同时在病理状态下,关节周围肌群通常处于痉挛状态,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加,预期的运动幅度难以达到。为了减少组织损伤和便于被动运动的实施,法推拿把被动运动与治疗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被动运动前,先在病变部位充分使用法,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为被动运动创造条件。被动运动过程中,继续配合孩法操作,以减轻运动痛,并可分散病人注意力。被动运动后,仍在病变部位予以手法治疗,以及时消除被动运动可能产生的组织损伤。
3、辨证、辨经与辨病结合
辨证、辨经与辨病结合论治是丁师创立的法推拿对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精髓,辨经论治为手法治疗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但辨证、辨经,还难以反映疾病的全貌。例如在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包含了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即使在免疫性疾病之间,其病理变化也迥然相异。又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按传统辨证分型可分为血瘀型、湿热型、风寒型和肾虚型,按辨经论治可分为足太阳型、足少阳型、太阳少阳合病型和督脉型。但这些分型均不能为手法应用提供理论根据。法推拿在此基础上结合辨病论治,充分吸取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病理研究深入透彻的长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科研成果
在继承一指弹推拿的基础上,建立了“法推拿”。
获奖情况
1990年,任国家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11月,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予“上海市名中医”。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曾任:
上海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中医学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
出版著作
《推拿大成》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推拿分卷》
传承图谱
丁树山、丁鹤山→丁季峰→丁文达、蒋家宝、何宗麟、严隽陶、朱振安、沈国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