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草
孔雀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孔雀草TagetespatulaL.的全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咳之功效。常用于主治风热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腮腺炎,乳痈,疖肿,牙痛,口腔炎,目赤肿痛。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止咳。
主治风热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腮腺炎,乳痈,疖肿,牙痛,口腔炎,目赤肿痛。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或鲜品捣敷。
尚不明确。
~消炎作用。~
1、《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止咳。”
2、《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止咳,止痛。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咳嗽,百日咳,牙痛,风火眼痛,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
3、《福建药物志》:“主治风火赤眼,疖。”
临床应用
1、治头痛发热:孔雀草加生姜,熬水吃。(《彝医植物志》)
2、治咳嗽:黄菊花15g。研末,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3、治乳痈,疖肿:孔雀菊、七叶一枝花各用鲜草适量。捣烂,调醋少许,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本品为密丛状草本,长30-80cm;茎细弱,淡紫色。叶皱曲,羽状全裂,裂片6-7对,线状披针形,长2-3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总苞1层绿色,舌状花1层,黄色带紫红色斑,筒状花两性,与舌状花同色。瘦果线形,被柔毛,冠毛鳞片状。气微,味苦。
以体干,叶多,带花序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菊科植物孔雀草。
孔雀草,又名藤菊、西番菊。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通常近基部分枝,分枝斜开展。叶羽状分裂,长2-9厘米,宽1.5-3厘米,裂片线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端常有长细芒,齿的基部通常有1个腺体。头状花序单生,径3.5-4厘米,花序梗长5-6.5厘米,顶端稍增粗;总苞长1.5厘米,宽0.7厘米,长椭圆形,上端具锐齿,有腺点;舌状花金黄色或橙色,带有红色斑;舌片近圆形长8-10毫米,宽6-7毫米,顶端微凹;管状花花冠黄色,长10-14毫米,与冠毛等长,具5齿裂。瘦果线形,基部缩小,长8-12毫米,黑色,被短柔毛,冠毛鳞片状,其中1-2个长芒状,2-3个短而钝。花期7-9月。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园栽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