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
芫花,中药名。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花蕾。具有泻水逐饮,祛痰止咳,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水肿,臌胀,痰饮胸水,喘咳,痈疖疮癣。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解毒杀虫。
水肿,臌胀,痰饮胸水,喘咳,痈疖疮癣。
内服:煎汤,1.5-3g;研末,0.6-1g,每日1次。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1、芫花的有毒成分为芫花素、芹菜素、苯甲酸和刺激性油状物等。过量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消化道症状,并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惊厥,还可引起呼吸衰竭等。
2、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口干,胃部烧灼感,轻度恶心,剧烈的呕吐及腹痛,水泻,甚至出血性下痢,频繁呕吐后逐渐岀现脱水,低血压等症状。如中毒较久,则会出现血尿、蛋白尿,并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眼花以及四肢疼痛,肌肉痉挛,甚至引起昏迷,呼吸衰竭。
3、芫花中毒的原因是由于用量过大及内服时应用未经炮制的芫花,因芫花经过醋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
4、预防芫花中毒,应在用量及炮制上予以注意,如严格控制剂量,不可过量服用;入煎剂,一般剂量勿大于3克;入药要严格掌握炮制方法,不宜生用;老弱孕妇及小儿宜慎用;并注意在使用时配伍大枣以顾护胃气,防止伤正及引起中毒。轻度中毒,可给予含漱温水,清洗口腔,并多饮水,口服活性炭,并给予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
5、中度或重度中毒者,必须给予及时补充电解质及水分,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腹泻无度者要给予止泻剂。中医疗法:如出现抽搐昏迷,可针刺内关、人中、神门;同时配合中药解毒剂,以黄连9克,绿豆60克,白茅根30克,水煎代茶频服。
1、体质虚弱,或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消化道出血及孕妇禁服;反甘草;用量宜轻,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芫花具有油状刺激物质,生用毒性强,副作用大,经醋制后,毒性明显降低。在水浸剂和煎剂中生芫花的毒性较醋芫花大1倍1,而醇浸剂中,生芫花的毒性较醋芫花大7倍。醋制芫花中羟基芫花素和芫花素的含量均高于生芫花。芫花经苯处理后,可将刺激性油状物除去,致泻作用基本消除,其他副作用也大为减少,但仍保持其祛痰、镇咳平喘作用,其药效成分为羟基芫花素。
花与花蕾含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花含芫花酯甲、芫花酯乙、芫花酯丙、芫花瑞香宁、花蕾含芫花酯丁、芫花酯戊;黄酮类化合物:芫花素、3′-羟基芫花素,即木犀草素-7-甲醚、芫根苷、芹菜素、木犀草素、茸毛椴苷、吡喃葡萄糖苷等。花挥发油含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芫花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加,张力提高。
2、对泌尿系统的作用:芫花有明显的利尿的作用。
3、对生殖系统的作用:芫花中的芫花酯甲、芫花酯乙能明显增强子宫收缩力,具有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芫花有明显的镇静及抗惊厥作用,可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芫花能显著增加心脏冠脉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并有降压作用,对实验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6、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芫花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羟基芫花素为其镇咳祛痰的主要成分。
7、此外,芫花还具有抗菌,抗白血病,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等作用。
芫花煎剂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9.25g/kg。醋制或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小鼠灌服的LD50为8.48±1.18g/kg与14.05±2.03g/kg。芫花与醋制芫花的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0g/kg与7.07g/kg,而其水浸剂的LD50分别为8.30g/kg与17.78g/kg,说明醋制能降低生芫花的毒性。芫花萜乳剂与醇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8g/kg、1.9g/kg。
1、《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2、《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3、《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
4、《日华子》:“疗嗽,瘴疟。”
5、《纲目》:“治水饮痰游,胁下痛。”
6、《本草原始》:“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7、《医林纂要》:“功专行水,理脾湿,下逆水、滞水。”
8、《药义明辨》:“主行肺之气下降。”
临床应用
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其人墊势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芫花(熬)、甘遂、大戟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2、治痰冷不消,结成癖块,胸胁胀痛: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硝石半两,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上为末,生姜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温酒下十丸。(《普济方》)
3、治大小便不利:芫花(炒)滑石(碎)各半两,大黄(锉炒)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汤下。(《圣济总录》芫花丸)
4、治上气呕吐不止:芫花一两(醋炒),肉豆蔻(去壳,锉)、槟榔(锉)各一枚。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煨葱白一寸,温酒调下。(《圣济总录》芫花散)
5、治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一食之,三日讫。(《肘后方》)
6、治实喘: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为细末)大麦曲二味等分。和令极匀,以浓煎柳枝酒调下立定。(《百一选方》
7、治卒心痛连背,背痛彻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绞急欲死者:芫花十分,大黄十分。上两味捣,下筛。取四方寸匕,著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顿服尽,须臾当吐,吐便愈。老小从少起。此疗强食人良,若虚冷心痛,恐未别可服。(《外台》引张文仲方)
8、治时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薄胸上,不过三薄,热即除,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千金方》凝雪汤)
9、治痈:为末,胶和如粥敷之。(《千金方》)
10、蛲虫:芫花、狼牙、雷丸、桃仁(去皮、尖)。上四味捣散。宿勿食,平旦以饮服方寸匕,当下虫。(《外台》引范汪方芫花散)
1、芫花配甘遂:二药均有峻下逐水的特点,然芫花善逐胸胁水饮,甘遂善行经遂水饮,若加京大戟泻脏腑水饮,配大枣护养脾胃,缓和二药的峻烈毒性,有逐水而不伤胃之功。用于水停胁下,胸腹满痛、呼吸困难等。
2、芫花配枳壳:芫花泻水逐饮,破结除湿消肿;枳壳行气破积,消痞散结。二药配伍,共奏逐水行气,破积除胀之功。用于臌胀腹满及水肿痰饮等。
3、芫花配大枣:芫花祛痰止咳;大枣益气和胃,缓和药性。二者伍用,既祛痰镇咳,又不伤正气。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寒湿者。
1、生芫花与醋芫花:生芫花中挥发油对眼结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使眼结膜充血醋制芫花羟基芫花素含量比生品增髙,但二者对大鼠肠蠕动均有兴奋作用,而制品比生品作用强。醋制后芫花毒性降低2.5倍左右,故临床应用时应选用醋炒芫花。生芫花峻泻逐水力较猛,具有杀虫疗疮的作用,内服较少,多外用于寒毒痈肿,无头恶疮,顽癣。醋芫花泻下作用缓和,具有逐水退肿,涤饮平喘,通经破癥的作用,可用于胸腹水肿,湿痰壅滞,湿壅经闭等。
2、芫花、甘遂与京大戟:三药均味苦下泄,皆为峻下逐水之品,同可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形气俱实者。比较之下,甘遂逐水之力最强,京大戟次之,芫花又次之。古人还有“甘遂泻经隧之水湿,大戟泻脏腑之水湿,芫花泻胸肺之水饮”的说法,是指其作用强弱有别而言。三药均峻烈有毒,芫花毒性最剧,甘遂、京大戟稍缓。甘遂、京大戟均性寒泻热,同可攻毒消肿,而以京大戟之力为胜,治热毒痈肿。芫花性温,外用又可杀虫疗癣,常用于头疮、顽癣。
舟车丸。
五食丸(《圣济总录》)。
加工炮制
春季花未开放前采摘花蕾,晒干或烘干。
1、生芫花: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叶,筛去灰屑。
2、醋芫花:取净芜花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芫花100kg,用米醋30kg。或取净芫花置锅内,加入醋与适量水,用文火煮至醋水尽时,取出晾干。每芫花100kg,用醋50kg。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花蕾常3-7朵簇生于短轴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脱落为单朵。单朵呈棒槌状,多夸曲,长1-1.7cm,直径约1.5mm;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色。质软。气微味甘、微辛。
1、生芫花:参见“药材”项。
2、醋芫花:形如生芫花,表面黄褐色至灰褐色,有醋香气。
混淆品:
黄芫花北芫花:为香科植物黄芫花WikstroemiachamaedaphneMeisn.的干燥花蕾。花散在,两性,花被圆筒状而细,弯曲或不弯曲,长4-8mm,表面浅灰绿色或灰黄色,密被短柔毛,先端裂片4枚,卵圆形,雄蕊8枚,排成2轮,着生于花被筒内,不具花丝;雌蕊1枚。
植物学信息
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
直立落叶灌木高达1m。根长者可达10cm,主根直径0.6-1.5cm,有分歧,外表黄棕色至黄褐色;根皮富韧性。茎直径至1cm,暗棕色;枝细长,褐紫色,幼时密生绢状短柔毛。叶对生,间或互生;有短柄,被短柔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2.5-5cm,宽0.8-2cm,稍带革质,先端尖,全缘,幼时叶的两面疏生绢状短柔毛,以脉上为密,老则渐脱。花淡紫色,腋生,先叶开放,通常3-7朵生叶腋间短梗上,以枝端为多;花两性,无花瓣;花被管细长长约1cm,密被绢状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长不及1cm;雄蕊8,2轮,着生于花被管上,不具花丝;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极短或缺如,柱头头状。核果革质,白色。种子1颗黑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分布于华东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地。野生与栽培均有。
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园。
喜温暖稍燥的气候,耐旱,怕涝,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栽培为宜。
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1、种子繁殖:播种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按行距3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下,覆土压实,至明春发芽。出苗后注意间苗除草,每年追肥2-3次,经2-3年移栽。
2、分株繁殖:早春3月间,挖取老根,分株按行株距30cm×40cm开穴,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