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草
磨盘草,中药名。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 (L.) Sweet的全草。分布于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具有疏风清热,化痰止咳,消肿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泄泻,中耳炎,耳聋,咽炎,腮腺炎,尿路感染,疮痈肿毒,跌打损伤。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毒性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疏风清热,化痰止咳,消肿解毒。
感冒,发热,咳嗽,泄泻,中耳炎,耳聋,咽炎,腮腺炎,尿路感染,疮痈肿毒,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30-6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孕妇慎服。
《本草求原》:“健脾,止泻,同米擂煮黄糖食。”
加工炮制
夏,秋割取全草,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主干粗约2厘米,有分枝,外皮有网格状皱纹,淡灰褐色如被粉状,触之有柔滑感。叶皱缩,浅灰绿色,背面色淡,少数呈浅黄棕色,被短柔毛,手捻之较柔韧面不易碎,有时叶腋有花或果。气微。
植物学信息
锦葵科植物磨盘草。
一年生成多年生、直立、分枝,亚灌木状草本,高0.5~2.5米,全部皆被灰色短柔毛。叶互生,具长柄;圆卵形至阔卵形,长3~9厘米,宽2.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叶缘有不规则的圆齿,两面皆被灰色小柔毛。花单生叶腋,黄色,直径2~2.5厘米;花柄长,近顶端有节;萼盘状,5深裂,绿色,密被灰色小柔毛,裂片阔卵形,短尖;花瓣5,较萼长2倍以上;雄蕊多数,花丝基部连成短筒;子房上位,心皮15~20,轮状排列。蒴果圆形似磨盘,高约1.5厘米,宽2厘米,分果爿15~20,顶端具短芒。种子肾形,被星状疏柔毛。
分布于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常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带,如平原、海边、砂地、旷野、山坡、河谷及路旁等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