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大蒜,中药名。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行气消滞,暖胃健脾的功效。主治痈肿疮毒,癣疮瘙痒,痢疾、泄泻,肺痨、顿咳,钩虫、蛲虫病。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功效作用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行气消滞,暖胃健脾。
1、主要用于痈肿疮毒,癣疮瘙痒,痢疾、泄泻,肺痨、顿咳,钩虫、蛲虫病。
2、西医诊为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炎症证属热毒壅聚者,真菌感染的皮肤病、疥疮,以及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痢、急性肠炎、肠结核证属湿热疫毒蕴结者,肺结核病、百日咳证属肺阴亏虚者,肠道寄生虫病等。
1、大蒜汁局部应用有较强刺激性,口服大蒜由于直接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胃液中HCl量上升,使胃蠕动増强。大蒜注射液长期在某一部位静滴易导致静脉炎。高浓度大蒜汁可引起红细胞溶解,可使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2、多食大蒜会造成贫血,大蒜注射液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偶有吃5枚蒜瓣24小时后在手背、小腹部、龟头出现固定性药疹(患者继往有类似病史)。
3、预防大蒜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适应证,把药量严格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1、阴虚火旺,肝热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及时行病后均禁服生品,慎服熟品。
2、敷脐、作栓剂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
3、外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热、疼痛发泡,故不可过久敷。
1、对新陈代谢的作用:有降血糖、降血脂、促进机体代谢作用。
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大蒜对白血病细胞集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良好的特异性。
3、抗病菌和病毒的作用:大蒜对多种细菌,如化脓性球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杄菌、副伤寒杄菌,以及青、链、氯、金霉素耐药的细菌、真菌、痢疾阿米巴原虫、阴道毛滴虫等均有较强的杀灭、抑制作用。
4、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
5、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有降血压、抑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
6、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大蒜促进胃液分泌、促进维生素B族的吸收,增进食欲,并有保肝作用。
7、此外,大蒜还有明显的利尿、抗氧化及抗衰老、抑灭精子的作用。大蒜乙醇提取物还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并能加强雌二醇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1、《别录》:主散痈肿暨疮,除风邪,杀毒气。
2、《新修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3、《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4、《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生食,去蛇虫溪蛊等毒。
5、《日华子》: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恶疮疥、溪毒、沙虱。
6、《直指方》:燥脾胃,化肉食,辟瘟疫,杀毒气,驱邪祟,散痈肿。
7、《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8、宁源《食鉴本草》:治中暑霍乱转筋腹痛。
9、《医学入门》:治一切疥癣,丹毒,匿疮,蛇虫、蜈蚣咬。”“下气,温中。
10、《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11、《明医指掌》:化痞消谷,解毒。
12、《药性切用》:通窍辟秽,导滞杀腥,为中暑卒厥通窍专药。
13、《随息居饮食谱》: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食,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制腥臊鳞介诸毒。
14、《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15、《福建药物志》:治感冒、百日咳、支气管炎,鼻衄,疟疾,痢疾,胃肠炎,蛲虫病,阴道滴虫病深部脓肿,癣,神经性皮炎,蜈蚣螫伤。
临床应用
1、冶冷症腹痛夜啼:大蒜一枚(煨,研,日干),加乳香半钱。研细捣丸,如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治休息痢:大蒜(剥去皮)二颗鸡子二枚。上先将蒜放铛中,取鸡子打破沃蒜上,以盏子盖,候蒜熟,空腹食之,下过再服。(《普济方》)
3、治恶疰人肺咯血:紫皮独头蒜四头,书墨、灶心土各等分。并捣,以醋和服。(《龙门石窟药方》)
4、治小儿百日咳:大蒜15g,红糖6g,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贵州中医验方》)
5、治瘰疬结聚不散,硬如石:大蒜(捣烂)三枚,麝香(研)半钱匕。上二味和匀,敷于帛上贴之,一日二易,旋捣最好。(《圣济总录》大蒜膏方)
6、治牛皮癣:独头蒜1个,红胶泥1块。共捣如泥,外敷患处,每敷1d隔日1次,3次可效。(《河南中医》)
7、治十二指肠钩虫榧子:(去壳)使君子肉、蒜瓣各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2-3天。(《中医杂志》)
8、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9、治咽喉忽觉气塞,喘息不通独蒜一枚削去两头,塞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俟口中血出愈。(《圣济总录》)
10、治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用独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外台》)
11、治痔漏:用独蒜一个捣如泥,以软帛包裹,捺人谷道中,坐定觉疼,良久愈。(《卫生易简方》)
12、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玄方》)
13、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出血,贴左足心;右鼻出血,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血止急以温水洗足心,令去蒜气。(《简要济众方》
14、治耳聋:用大蒜一瓣,一头剜一坑子,以好巴豆粒,去皮,慢火炮令极熟,人在蒜内,以新棉裹定塞耳中。(《景岳全书》)
15、治头痛不可忍:蒜一颗,去皮,研取自然汁,令病人仰卧垂头,以铜勺点少许,沥人鼻中,急令搐人脑,眼中泪出瘥。(《圣惠方》
大蒜配黄连:大蒜辛散温通,解毒止痢;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两药相配,可增强燥湿解毒止痢之功,大蒜辛散温通,温胃健脾,又可避免黄连苦寒败胃及阻遏气机之弊。适用于湿热痢疾,便下脓血。
大蒜拌茄泥:
1、功效:调中止痢。
2、原材科:鲜茄子75g,大蒜6瓣,豆油20g。面酱、细盐、熟芝麻、葱花、花椒面、味精各适量。
3、做法:把茄子去柄,上笼蒸烂。大蒜去皮、捣烂,待用。芝麻捣碎,放小盘内。勺内放油、烧热,放入葱花、面酱,炸出香味时,放入茄子翻炒。将味精倒入锅内,略翻炒后起锅,加入蒜泥拌匀,装入盘中,吃时可撒上芝麻末。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保存方法
药材鉴别
鳞茎类球形,直径3-6cm,由6-10个小鳞茎着生在扁平木质鳞茎盘上抱合而成,外包1-3层白色或淡紫色膜质鳞叶,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小鳞茎瓣长卵圆形,顶端略尖,背面略隆起,外被膜质鳞叶,内为白色肥厚的肉质鳞叶。气特异,味辛辣。以个大、肥厚、味辛辣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