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降香,中药名。为豆科黄檀属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瘀血阻滞的出血,血瘀气滞的胸胁疼痛、跌损瘀痛,秽浊内阻脾胃的呕吐腹痛等。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主治瘀血阻滞的出血,血瘀气滞的胸胁疼痛、跌损瘀痛,秽浊内阻脾胃的呕吐腹痛等。
内服:煎汤,3-6g;研末吞服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主要成分为异黄酮衍生物的单聚体、双聚体、肉桂烯类衍生物等。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降香挥发油及其芳香水有抗血栓作用,黄檀素有微弱的抗凝作用,能显著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跳振幅,不引起心律不齐。
2、此外,降香乙醇提取物有抗惊厥、镇痛的作用。
1、《本草纲目》: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2、《本草经疏》: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恶气……上部伤,瘀血停积胸膈骨,按之痛或并胁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药刮末,入煎药服之良。治内伤或怒气伤肝吐血,用此以代郁金神效。
临床应用
1、治金刃或跌扑伤损,血流不止,以本品与五倍子共研末,捣敷患处。若治内伤吐血、衄血,属血瘀或气火上逆所致者,本品能降气化瘀止血,常与丹皮、郁金等同用。
2、治上部瘀血停滞胸膈者,以本品为末煎服;临床亦常与五灵脂、川芎、郁金等同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3、治秽浊内阻脾胃之呕吐腹痛,常与藿香、木香等同用。
1、降香配茜草:降香气味芳香,辟秽化浊,和中止呕,理气止痛,可用于秽浊内阻的胸脘痞闷,呕吐腹痛等;茜草苦寒泄降,凉血止血,可化瘀血,通血脉。两药相配,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者。无论内伤之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崩漏,或外伤的跌打损伤均可选用。
2、降香配蒲黄:降香味辛性温,化瘀止血,止痛,降气化浊;蒲黄味甘性平,止血化瘀,利尿通淋。两药同归肝经,配伍应用,适用于各种内外伤之出血证;又有化瘀止痛之功,适用于心腹疼痛。
1、沉香与降香:二药均辛温,具有止痛止呕之功。但沉香辛香温通,能除胸腹阴寒,有良好的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故可用于寒凝气滞的胸腹胀闷疼痛,以及脾胃虚寒积冷的脘腹胁肋胀痛;沉香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证。沉香既能降逆平喘,又能温肾纳气,故可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肾不纳气的虚喘,也可用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气喘咳嗽之证。
2、降香与姜黄:两药均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同可用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月经不调,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等。但降香又能化瘀止血,可用治瘀血阻滞的出血,也可用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内外出血。而姜黄外散风寒,长于活血通痹止痛,多用治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外可用治痈肿疔毒。
跌打镇痛膏、正骨水、荣心丸、冠心安口服液、香丹注射液。
立止吐血膏(《重订通俗伤寒论》)、七香散(《点点经》)。
加工炮制
全年均可采收。将树干削去外皮和白色木部,锯成段;或将根部挖出,削去外皮,锯成段。晒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边材。劈成小块或镑片碾成细粉。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1、本品粉末棕紫色或黄棕色。具缘纹孔导管巨大,完整者直径约至300μm,多破碎,具缘纹孔大而清晰,管腔内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纤维成束,棕红色,直径8-26μm,壁甚厚,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木化增厚。草酸钙方晶直径6-22μm。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高至15细胞,壁稍厚,纹孔较密。色素块红棕色、黄棕色或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放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降香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醚-三氯甲烷(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与无水乙醇(1∶9)的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色谱鉴别:取粉末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呈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气微香,味微苦。以色紫红、坚硬、气香、不带白色边材、入水下沉降香者为佳。
本品为不规则的小碎块或极薄片。表面紫红色哎红褐色、有致密的纹理。质硬,富油性。粉末是紫红色或紫褐色,气香,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豆科黄檀属植物降香檀。
乔木,高10-15m,除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外,余均无毛。小枝有苍白色、密集的皮孔。奇数羽状复叶长12-25cm;叶柄长1.5-3cm;小叶9-13片,稀为7枚,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4-7cm,宽2-3cm,先端急尖,钝头,基部圆形或楔形;圆锥花序腋生,连总花梗长8-10cm;苞片和小苞片阔卵形,长约1mm;花小,极多数,长约5mm;花萼钟状,长约2mm,裂齿5,下面1齿较长;花冠淡黄色或乳白色,旗瓣近倒心形,先端微凹,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半月形,各瓣均具爪;雄蕊9,单体;子房狭椭圆形,花柱短。荚果舌状长椭圆形,长4.5-8cm,果瓣革质,具网脉,种子1颗,稀2颗。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分布于海南,云南有栽培。
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生于山地林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