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大腹皮,中药名。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具有行气宽中,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
内服:煎服,4.5-9g。
1、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曾有过敏反应的报道,症见皮肤瘙痒,腹痛,腹泻,皮肤发热,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岀现胸闷,恶心,心慌,烦躁不安,面色、口唇苍白,冷汗,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2、发现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对症处理。有休克表现时,应及时抢救休克。
3、预防大腹皮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
中西药配伍禁忌:
1、大腹皮含有鞣质和α-儿茶素,不宜与维生素B1、抗生素、强心苷类生物碱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同用,可以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不宜与异烟肼同用,容易分解失效。
3、不宜与酶制剂同用,可以改变性质、降效或失效。
4、不宜与维生素B同用,可以形成络合物,降低疗效。
气虚体弱者慎服。
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1、《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2、《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临床应用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1、大腹皮配槟榔:大腹皮质轻上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而行气宽中,利水消肿;槟榔质体沉重,辛行苦降,善行有形之积滞,而消积行水。二药配仼,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力倍增。适用于腹水,腹大如鼓,面目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及气滞食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口臭等。
2、大腹皮配茯苓皮:大腹皮味辛微温,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茯苓皮甘淡平,可利水消肿。二药均用外皮,合用以增强行水消肿之功。适用于皮肤水肿,脚气肿满。
3、大腹皮配五加皮:大腹皮辛微温,具开宣肺气,行水消肿之功;五加皮辛苦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二药配伍,增强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4、大腹皮配白术:大腹皮辛温,性善下行,长于行气消胀,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益气。二药配伍,一消一补,消补兼施,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消胀除满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纳运无力,湿阻气滞所致的胃脘胀满,食少倦怠,腹满水肿等。
生大腹皮与制大腹皮:生大腹皮行气除满的作用较强,并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及水肿尿少之证;制大腹皮行气作用和缓,利水而不易伤正,并有清洁药物的作用,可用于脾虚腹胀,虚证水肿。
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养血调经膏、肾炎解热片、肾炎消肿片、四正丸。
疏凿饮子(《济生方》)、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实脾散(《济生方》)、茯苓导水汤(《医宗金鉴》)。
瓜蒌大腹皮炖猪肚:
1、功效:宽胸散结、利水疏肝。肝硬化和糖尿病患者适用。
2、原材料:瓜蒌20g,大腹皮25g,猪肚1个,姜、葱、盐各5g,大蒜10g。
3、做法:把大腹皮洗净,瓜蒌洗净。猪肚洗净,放沸水焯透,捞起待用。姜切片、葱切段,大蒜去皮切段。把猪肚放炖锅内,大腹皮、瓜蒌放在猪肚内,加水1500毫升,放入盐、姜、葱。把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小时即成。
4、用法:每曰1次,每次吃猪肚50克,随意喝汤。
加工炮制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1、大腹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干燥松,去硬皮,切段干燥。
2、酒大皮:取黄酒加适量水与净大腹皮拌匀,晒干。每大腹皮100kg,用酒30kg。
3、姜大腹皮:先将生姜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1次,合并汁液,加入净大腹皮拌匀,闷润至姜汁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净大腹皮100k,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酒大腹皮姜大腹皮密闭,置干燥通风处。
药材鉴别
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5-7cm,宽约3cm,厚约1cm;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1、大腹皮:为不规则的小段,多呈松散纤维团,黄白色、灰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2、酒大腹皮:形如大腹皮,略具酒气。
3、姜大腹皮:形如大腹皮,略具姜辣气。
植物学信息
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 。
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有栽培。原产于马来西亚。
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
用种子育苗。
种子育苗:选择15-30年生,茎干上下均匀,节间短,产量高的母树采种。果实选翌年成熟(6月上旬),果皮呈金黄色的留种。采下的果实晒1-2天,待果皮稍干燥时,用湿沙层积法或堆积法催芽,20天左右发芽,芽长3cm时即可播种,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脊苗。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苗生长约1年,高50-60cm,有5-6片叶时便可定植。海南于2-3月或8-10月,云南于5-6月定植。
1、病害有叶斑病,为害叶,及时除去枯枝落叶烧毁,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或用瑞毒霉等防治。果腐病,使青果蒂腐烂,导致落果,防治方法同叶斑病。果枯菱病,为害果醇和果实,及时将落果落叶清除烧毁,在幼果和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菌灵喷雾。根腐病,为害苗,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810-1000倍液根。
2、虫害有红脉穗螟在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在3-4月结合施肥,每株施3%呋喃丹颗粒0.25kg或于4、5月和8、9月用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剂100倍加10%灭百可106喷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