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详细操作
一、毫针法
1、直刺:以30号1寸毫针,选准穴区后直刺0.1-0.3寸。局部胀痛。
2、斜刺:以28-30号1.5寸毫针,斜向前下方30°-45°角刺入0.5~1寸,以局部明显酸胀并有触电感传至下唇为宜。但斜刺时应注意针刺不宜过深或反复捣针强刺激,以免刺中与眶下神经伴行的血管,引起皮下出血,隔日1次或每周2次。本法主要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
3、透刺:28号2寸毫针由一侧侠承浆穴向另一侧侠承浆穴快速透刺,进针约1.5寸,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转2-3次。局部有明显的酸胀感。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胃部疼痛。一般于发作时针。
二、电针法以30号1.5寸毫针从侠承浆两侧斜刺,进针1寸左右,至局部有酸胀感,接通电针仪,连续波,强度以局部出现肌肉抽动且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或每周2次。
配伍
1、配下关治三叉神经痛(主治第三支痛)。
2、配合谷、下关、颊车治下牙痛。
3、配足三里治急性胃痛
4、配四白、阳白、翳风治面肌瘫痪。
附注
1、本穴别名“下地仓”,见于现代的《针灸学》一书,别名“颏髎”见于《中华口腔科杂志》。
2、本穴历代多用于以治疗局部急性感染性病症,但现代临床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少。
3、本穴大部分书籍称禁灸或不言灸,但《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灸三壮”,《哈尔滨中医》亦称“灸三至五壮”。因该穴位于颏唇沟上,为避免影响收唇功能以及破坏面容,我们认为以不灸为妥,绝对禁止瘢痕灸。如病当灸,只可酌情选用艾条温和灸。
4、《哈尔滨中医》1959年第7期曾载“痛关”穴以及《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所载颏髎(颏点)穴均位于颏孔处。但《图谱》又列一夹承浆穴,认为两者定位不同。据考证以及从临床实践来看,夹承浆应位于颏孔处。上述各穴位置同夹承浆,无区分之必要。痛关、颏点、颏髎均应作夹承浆穴的别名。
相关论述
1、《备急千金要方》:“夹承浆穴,去承浆两旁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
2、《针灸经外奇穴治疗决》:“夹承浆,承浆穴两旁各一寸,主治齿龈溃烂、唇口疔疮、面颊浮肿,针二分,不灸。”
3、《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夹承浆,奇穴。承浆穴左右旁开约一寸。针一至三分,灸三壮。主治马黄急疫(齿龈溃烂),亦治口角歪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