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1、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
2、头痛、眩晕。
3、癫狂。
4、腹胀、便秘。
详细操作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头面浮肿、癫痫、精神病、脑贫血、高血压、头痛、肠炎、腓神经麻痹、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扭伤、足下垂等。
2、现代研究,有人观察了针刺对炎症灶增生过程的影响:针刺猫的“足三里”、“解溪”后第四天发现回肠末端人工溃疡面渗出物被清除,并为大量肉芽组织充填,而对照组肉芽组织刚开始新生。表明针刺有促进肉芽组织,细胞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实验观察表明,针刺组新生上皮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提早并增强。伤口的四周粘膜过碘希夫氏反应也远比对照组为强。
配伍
1、配血海穴、商丘穴治腹胀。
2、配肝俞穴治目生白翳。
3、配丘墟穴、翳风穴、中渚穴、外关穴、合谷穴治痄腮。
4、配水沟穴、复溜穴、阳陵泉穴治面肿。
5、配内关穴、液门穴、膏肓穴、神门穴治健忘不寐。
6、配上星穴、百会穴、风池穴、曲池穴、尺泽穴等治癫疾。
7、配支沟穴、关冲穴、阴陵穴、承山穴、阳辅穴等治霍乱转筋。
8、配环跳穴、风市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痹证(下肢)。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解溪、阳跷主癫疾。”
3、《百症赋》:“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