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俞穴_肝俞穴的效果作用|

xuanhujiaoyu

肝俞穴

肝俞,经穴名。出自《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斜刺0.5-0.8寸。

名称

肝俞穴

别名

肝念

出处

《灵枢·背俞》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功能

疏肝理气,清热除湿,安神息风。

操作

斜刺0.5-0.8寸

主要配伍

配光明穴治目昏

名词释义

肝,指肝脏。本穴内应肝,为肝脏之气输注之处,是治肝疾之重要腧穴,故名。

功能作用

疏肝理气,清热除湿,安神息风。

定位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详细主治

1、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

2、肺痨、潮热。

详细操作

俯伏或俯卧,于第九胸椎棘突下间筋缩穴旁开1.5寸处取穴。斜刺0.5-0.8寸。只能向内斜刺,因内侧肌肉丰厚,较为安全,直刺或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造成气胸。本穴慎灸。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夜盲、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出血、肠出血、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黄疸、精神病等。

2、现代研究,肝俞对消化道功能有一定影响,如肠功能障碍患者,刺肝俞穴可使肠功能正常化。针刺肝俞、脾俞、胃俞等背俞穴,配合外关、足三里等穴,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使溃疡逐渐愈合,胃液分泌虽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液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多趋向正常化。

3、国外有人报道,用皮内针刺入胆俞、肝俞等穴,在胆囊X线片上可见胆囊影像缩小,表现为胆囊收缩,也可见到奥狄氏括约肌舒张、胆管内压力下降。

4、针刺肝俞对肝血流量明显减少。对血液成分也有影响,如针刺肝俞,可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病人症状好转。

5、针刺肝俞对血糖也有调节作用,使耐糖曲线高者下降,低者升高。对血胆固醇的影响,使高胆固醇者,下降明显,对正常机体的胆固醇含量影响不甚显著。

6、对免疫功能亦有影响,如针刺家兔“肝俞”、“足三里、“肾俞”一次,可见家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加,但连续七天,每天一次,反看不出明显效果。

7、对机体适应性防卫功能的影响,有实验表明,针刺家兔“肝俞”、“肾俞”、“足三里”等,连续针刺5次,在末次针刺后3小时,脑皮皮、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7次后3小时皮皮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酶活性亦出现增高。当针刺上述穴位时,每天一次连续5次针刺后18小时,肝、肾组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明显增加,当注射5次AOTH或考的松时亦可得到同样效果,说明针刺可使防卫功能增强。又有以嗜酸性白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肝俞”和注射ACTH的效应相等。

8、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穴,连续五天,可使肝、肾、肾上腺、横纹肌等组织中SH含量的平均值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9、有报道针刺足“三里”、“肝俞”、“脾命”能引起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增强,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带变宽,皮质增厚,细胞体积增大,球状带和束状带限界不清。

配伍

1、配太冲穴治胁肋疼痛。

2、配肾俞穴、太溪穴治健忘、失眠。

3、配光明穴治目昏。

4、配小肠俞穴、蠡沟穴、照海穴、丘墟穴等治小腹痛。

5、配承满穴、肩中俞穴治唾血。

6、配解溪穴治目生白翳。

7、配商阳穴(左取右,右取左)治青盲。

8、配膻中穴、乳根穴、少泽穴、合谷穴、间使穴、曲池穴等治产后乳汁不足甚或点滴不下。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2、《千金方》 :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3、《灵枢·背腧》:“在九焦之间,……夹脊相去三寸所。”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