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府穴_风府穴的效果作用|

xuanhujiaoyu

风府穴

风府,经穴名。出自《素问·气府论》。别名本穴、鬼穴。属督脉。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3颈神经和枕大神经分支。主治中风、癫狂痫、癔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名称

风府穴

别名

本穴、鬼穴

出处

《素问·气府论》

隶属

督脉

位置

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

中风、癫狂痫、癔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

功能

疏散风邪,醒神清脑,息风开窍。

操作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主要配伍

配攒竹穴、头维穴、哑门穴治头痛

名词释义

穴在颞颧后发际陷者中,穴处凹陷似池,为治风只要穴,故名风府。

功能作用

疏散风邪,醒神清脑,息风开窍。

定位

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解剖

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3颈神经和枕大神经分支。

详细主治

1、中风、癫狂痫、癔症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

2、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头颈、五官病症。

详细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人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失眠、无脉症、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落枕、肩周炎、癫搁、脑卒中、半身不遂、吞咽困难。

2、现代研究风池、上天柱天柱穴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均行补法对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症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徽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检查针后都有明显改善。有报道针刺风池对胃液有调整作用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髙

配伍

1、配听会穴、复溜穴治寒热癫仆。

2、配大杼穴、曲池穴等治流行性腮腺炎。

3、配脑户穴、玉枕穴等治目痛不能视。

4、配大椎穴、大杼穴、天突穴等治甲状腺肿大。

5、配太阳穴、百会穴、上星穴等治美尼尔氏病。

6、配风门穴、风池穴、列缺穴等治感冒风寒。

7、配百会穴、百劳穴、上星穴等治鼻塞。

8、配天突穴、璇玑穴、照海穴治咽喉肿痛。

9、配太冲穴、百会穴等治癫痫。

10、配上星穴、二间穴、合谷穴等治鼻衄。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项后入发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

2、《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强,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3、《针灸资生经》:“然则风府者,因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三角是也。子少怯弱,春冬须数次感风,自用物护,后无此患矣。凡怯弱者,须护项后可也。”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