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
足三里,经穴名。出自《灵枢·五邪》。别名下陵、下陵三里、三里、中俞髎、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直刺1-2寸。
名称
别名
出处
隶属
位置
主治
功能
操作
主要配伍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1、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2、下肢痿痹。
3、癫狂等神志病。
4、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5、虚劳诸证。
6、为强壮保健要穴。
详细操作
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或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或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食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1-2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靠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孪、急慢性胰腺炎、食欲减退、羸瘦虚弱、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尿闭、休克、动脉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贫血、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四肢倦怠或麻痹疼痛、神经性头痛、眼疾、脚气、半身不遂、黄疸、癫痫等症。
2、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穴,针灸可以保健,预防中风;又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五官科、妇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均有疗效。
3、现代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的蠕动起调整作用,促使胃功能趋向正常化。对小肠、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免疫功能均有影响。
配伍
1、配关元穴、中脘穴、肓俞穴、然谷穴、水泉穴、肾俞穴等治胃中寒。
2、配太渊穴、鱼际穴、膈俞穴、胃俞穴、肾俞穴治胃脘痛。
3、配上管穴、中管穴、气海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尺泽穴治呕吐。
4、配天突穴、中脘穴、气海穴、内关穴治呃逆。
5、配内关穴、鱼际穴治食不下。
6、配中脘穴、天枢穴、三阴交穴治泄泻。
7、配水道穴、气海穴、外陵穴、天枢穴、三阴交穴治泻痢脓血。
8、配肩井穴、大椎穴、膏肓穴等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失精证。
9、配四缝穴、合谷穴、三焦俞穴、脾俞穴、胃俞穴治小儿疳积。
10、配绝骨穴、昆仑穴、合谷穴、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穴治中风半身不遂。
相关论述
1、《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2、《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3、《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