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
风池,经穴名。出自《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项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部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颈项强痛等。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
名称
出处
隶属
位置
主治
功能
操作
主要配伍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疏风清热,通宫利窍,醒脑安神。
定位
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部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详细主治
1、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
2、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
3、颈项强痛。
详细操作
正坐或俯伏,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当斜方肌上部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取穴。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癫痫、感冒、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鼻炎、颈椎病、失眠、肩周炎、脑卒中、半身不遂、吞咽苦难等。
2、现代研究,风池穴、上天柱(天柱穴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均行补法,对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症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淤血症状、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检查,针后都有明显改善。有报道,针刺风池,对胃液有调整作用,使胃酸和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配伍
1、配大椎穴、后溪穴主治颈项强痛。
2、配睛明穴、太阳穴、太冲穴主治目赤肿痛。
3、配上天柱穴(天柱穴上5分)、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对突眼症有一定的疗效。
4、配液门穴、鱼际穴治急性喉头炎。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在颞颥后发际陷中。”
2、《素问》:“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