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湿热证的病因_肠道湿热证的症状_肠道湿热证怎么治疗_肠道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肠道湿热证

肠道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胀腹痛,暴注下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泻不爽、粪质粘稠腥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腹痛、泄泻、痢疾、湿温、肠痈、痔疮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大肠湿热证

发病部位

大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腹痛、泄泻、痢疾、湿温、肠痈、痔疮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腹痛

以下腹部明显,大便粘滞不畅而肛门灼热,痛而拒按,不喜温暖,治当调气导滞、清化湿热,方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2、泄泻

湿热下注大肠,大肠传导变化失职,症见便物黄浊如糜或如黄水,臭甚,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可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升发大肠清气,清化湿热。

3、痢疾

湿热蕴蒸,伤及肠道气血则成,症见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治当清热凉血利湿,方用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

4、肠痈

便物如酱者加鸦胆子。湿热壅阻于大肠,气血凝滞而成,少腹右侧剧痛拒按,可伴有发热,治当清利湿热、化瘀消痈方用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减。

5、痔

湿热蕴结于大肠下端,气血凝滞,聚而为痔,治当清热化湿、行气活血,方用槐角丸(《和剂局方》)。

6、湿温

必有身热稽留,汗出而热势不退,午后热盛,大便稀而不畅,身重腹满,呕恶纳呆,法当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温病条辨》)加黄芩、银花、连翘,湿盛加耋香、苍术等;热甚神昏加紫雪或至宝丹(《和剂局方》)。

7、暑热

夏日暑热熏蒸,湿热结于大肠,除见大便稀而不畅,肛门灼热等下焦症状外,往往兼见头昏脑胀、胸脘满闷、恶心欲吐等湿热上蒸之证。当用清热利湿,兼以芳香化浊,方用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夏秋之季,暑湿热毒之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节,进食腐败不洁之物,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情分析
湿热之邪侵犯肠道,阻碍气机,气滞不通,则腹痛腹胀;湿热侵袭肠道。气机紊乱,清浊不别,水液下趋,则暴注下泻;湿热内蕴,损伤肠络,瘀热互结,则下痢脓血;火性急迫而湿性粘滞,湿热疫毒侵犯,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阵作而欲泻,却排便不爽,肛门滞重,呈里急后重之象;肠道湿热不散,秽浊蕴结不泄,则腹泻不爽而粪质黄稠,秽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湿热蒸达于外,则身热;热邪伤津,泻下耗液,则口渴,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疗

治法
清化大肠湿热,调气导滞
方药
芍药汤、葛根芩连汤。
常用中药

白芍、黄连、黄柏、秦皮、大黄、马齿苋、葛根、槐花、地榆、荆芥炭、煨木香、槟榔等。

针灸治疗
取天枢、合谷、上巨虚。泄泻配足三里,痢疾配内庭、曲池,腹痛配中脘,肠痈配内庭、曲池、十宣。针刺用泻法。
转归预后
本证可兼见食伤脾胃之证。饮食不节,过饮醇酒,酒食与湿热互结于肠胃可见嗳腐吞酸,脘腹膨闷胀饱,大便泄泻,便物酸臭。大肠湿热证亦常与脾胃湿热证兼见。湿热郁蒸于肠胃,恶心呕吐,脘闷纳呆,同时或相继出现大便泄泻,舌苔粘腻而黄,面目色黄。大肠湿热经久不愈,或过用寒凉清利,湿邪未净,正气已衰,湿从寒化,可逐渐转为大肠虚寒证,可见大便溏薄,或作滑泻,肛门无热感,腹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缓。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