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详情
1、水肿
以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难复,畏寒肢冷,倦怠少气,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为特点,多因脾阳不运,水湿不化,或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治当温阳利水,脾阳虚者选用实脾饮,肾阳虚者选用真武汤加减。
2、泄泻
以腹部畏寒,肠鸣腹涌,大便溏薄,脉沉沉细无力为特点。治当温阳止泻。脾胃阳虚选用理中汤加减,肾阳虚选用四神九增损。
3、心悸
以心悸头晕,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谈苦白,脉细弱为持点。治用苓桂术甘汤或桂苓术附汤振奋心阳。若水气凌心兼见水肿喘满,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4、虚劳
以畏寒肢冷,倦怠少气,大便稀溏,舌谈苔白,脉虚弱为特点。治当温阳扶正,脾阳虚者选用拯阳理劳汤,肾阳虚者,选用左归九。
病因
久病损伤,阳气亏虚,或气虚进一步发展;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阳气逐渐耗伤;年高而命门之火渐衰。
表现
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出现畏冷肢凉等一派病性属虚、属寒的证候;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尿清或尿少不利、舌淡胖等症;阳虚水湿不化,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和蒸腾津液上承,则可见渴喜热饮。
治疗
阳虚证在其演化过程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阴阳相互滋生,阳虚日久可损及阴,造成阴阳两虚证,从而既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的阳虚表现,又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的阴虚表现。二、阳气不足,运化无力,浊阴积聚,水湿阻滞、痰饮、瘀血等随之而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