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详情
1、心悸怔忡
病人出现心悸不安,少气乏力,口唇青紫,颈部青筋暴露,下肢浮肿,但坐不得卧,卧则心悸气短加重,此乃病变累及心阳,心阳虚衰,心功能下降,水湿内停,血液瘀阻所致,治当温阳利水,养心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减。
2、水肿
大凡水肿,多责之于脾肾。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化水液,脾肾阳虚,水湿不化,不得从二便排出,则泛滥于肌肤,出现水肿。多以健脾、温肾利水为主,所谓“土能治水”,脾气得实,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水气自行。在以脾阳虚为主的水肿病中,可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纳呆恶心,苔白腻,脉沉细等症。此由于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牌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滥肌肤所致。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用五苓散(《伤寒论》)合五皮饮(《和剂局方》)。在以肾阳虚为主的水肿病中,可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脉沉缓等。此由于久病伤肾,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水邪泛滥所致。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病因
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或寒邪所伤,或劳倦过度伤脾,或房事过度伤肾。上述各种原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导致本证。
表现
水肿下肢为重,起病缓慢,重者肿至全身,小便不利,面色晄白或灰滞,常伴有胸脘痞闷,纳呆便溏,神倦肢冷,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
治疗
本证因脾肾两虚,脾之健运无权,肾之气化无能,往往病程缠绵,难以痊愈。一旦确诊,必须坚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病情演变。若失治误治,或患者治疗不能持之以恒,或患者正气不支,运化气化之功衰退,浊毒瘀秽内生,加重脾阳气亏损,不能温运、气化水液,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为常见症的证候。
标签: